正大国际期货招主账户:大学专业怎么选?


 高考的分数已经出了,接下来就要烦心选学校、选专业。

 
说起这事儿,最近的争议可真不少,特别是选专业:
 
到底该照着兴趣走,还是要将就业摆在首位?
 
最近,我看了一部纪录片——《真实生长》,说的是三位性格迥异的主角高考历程,结合十年后他们的现状,觉得挺适合这个话题的,这就来聊一聊~
 
01 刺头学霸
第一位主角叫周子其,刚出场就惊艳了所有人。
 
高一军训,因为「不能擦汗」的规定,他和老师展开一场「公共意志和人性相违背,该怎么做」的大辩论。
 
这场辩论后,他给校长写了封万言书,要求军训改革,还真起到了效果:初中军训取消,高中军训砍掉两天。
 
紧接着,他又搞出好几个大新闻:
 
组织学生内阁,挑战手机管理办法、改变食堂价格;正大国际期货主账户成本条件: 欧美4/大恒指26/小恒指12 详Zdlinb,还带领辩论社团拿下北京市冠军。
 
拍摄组问他的使命感是什么,他一边谈到「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另一头又觉得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地学习「是庸俗化的过程」。
 
 
于是,他宁愿看和高考毫无关系的《极权主义的起源》,也不写完作业,是老师们又爱又恨的学生。
 
可到了高三,周子其却一反常态,被贴上「听话」的标签。在谈到职业规划时,他透露出阶级跃升的家族期待。
 
 
然而,命运给他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因为「没考好」,他没去成光华管理学院,「只能」在北大读历史,误打误撞地学习喜欢的专业。
 
但很快,他发现一板一眼的研究不适合自己,也看到了更多优秀的同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一个「认识自己从学霸变成普通人的过程」。
 
再后来,周子其双修经济学,出国读研(芝加哥大学公共政策专业),毕业去学而思工作,恰好赶上教培寒冬,现在转行做留学中介,帮写文书。
 
02 文艺青年
陈楚乔,有着超出年龄段的成熟,第一个学期,她就会思考自己擅长什么、未来靠什么吃饭。
 
作为推优升学的理科生,学霸林立的校园里,她感受到和别人在解题速度上的差距。
 
好在学校的选课很丰富,一门语文课意外地让她碰撞出「创作性」人格。
 
 
于是,她写出了人生中的第一部微型小说,并且在学校里面拿了奖。高二转到国际班后,她又和同学鼓捣起校园微电影,从募资、拍摄、成片全程参与。
 
高三,他们拍摄的短片在学校上映了,还把本金都赚了回来。毕业后她申请到纽约艺术学院,专注拍电影。
 
现在的楚乔,是一名影视行业的打工人。和周子其一样,19年回国后,她也遇上行业下行期,目前混迹于各种剧组,继续追梦。
 
03 小镇做题家
李文婷的身上,能看到大多数人的影子。
 
她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绝大多数时间都用来埋头学习。
 
比如对学生内阁争取手机使用权的活动,她觉得「人应该适应环境,而不是去挑刺」。
 
和其他两位同学比起来,文婷的高中生活过着按部就班的日子。
 
 
高考后,她进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读保险精算专业,后来又去对外贸读研。毕业时以「稳定」为目标找工作,拿到银行柜员的offer。
 
她说自己「小富即安」,不会做过多规划,能升个小职,有一点提升就很开心了。
 
04 现状
三位的现状有点唏嘘,顶尖高中叱咤风云的人物,生活似乎都没有特别出彩。
 
折腾的主角到处碰壁,踏实过日子的李文婷倒是挺幸福的。
 
最主要的,他们的际遇和时代变迁有关。
 
二十年前,加入WTO掀起过一轮国际贸易热潮;
 
十年前地产大热,土木工程、金融行业风头正劲;
 
再后来互联网兴起,传媒、计算机乘风而起。
 
这几年,影视、平台经济景气度下滑,老师、公务员、医生等「铁饭碗」的相关专业,成为新宠。
 
但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高光时刻,没人说得准当红专业的热度能维持多久。等到热度过了,我们又该怎么应对呢?
 
经历坎坷的周子其坦言:生活充满了变数,计划赶不上变化。
 
对于未来,他希望自己充满弹性,无论遇到什么都有足够的信心去调整:
 
「哪怕明天一颗小行星把我家砸平了,我也有能力重新开创事业、开启新生活」。
 
不得不说,铁饭碗的竞争已经异常激烈,二战、三战的考试党也不在少数。
 
外部的确定性如此稀缺, 那么向内寻找,把自己活成人生难题的「解决方案」,也是一种思路。
 
05 选择与成功
回归到开头选专业的讨论,我很喜欢影片里一位老师主张的「双重思想」——
 
课堂上,有人问「如果应试作文的材料逻辑,与自己的真实观点不符怎么办?」
 
老师回答:「妥协,在考场上是的。」又补充说,「按照规定的调子写完之后,为了让你的心灵真正成长,你再写一篇给自己的。」
 
 
经济下行的背景下,追逐梦想是一件挺奢侈的事,需要足够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普通家庭的父母和孩子,不敢试错,优先考虑就业、稳定无可厚非。
 
不过,当我们低头捡六便士的时候,也别忘了抬头看看月亮,给生活填充一些热爱,写下专属于自己的文章,毕竟人生也只有这一次。
 
最后,对于三位主角似乎「泯然于众」的现状,纪录片导演张琳谈了谈她对「成功」的定义:
 
首先认识自己,这是成功;
 
在人生低谷中迅速摆正自己的位置,这是第二层成功;
 
完成前两者后,依然保留理想的火苗,这是第三层成功。
 
如果能做到这三点,就是一件非常宝贵的事情,就能一步一步解开「漫长路该如何独自前往」的命题。
 
影片的主角们仍然年轻,生命还有无限可能。以十年为期,去定义他们的人生好坏,还为时尚早。
 
我们也同样走在路上,不管做出何种选择,祝愿你我都能生长成厉害的普通人,拥有独立的意识、前行的内驱力,也能在挫败中不断修正自身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