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二节 修身正心


  第二节  修身正心

  中华道理有一个极为显明的特点,就是学道完全是为了自悟、自省、自用。而非某种西方哲理,是专以教导别人为务。《周易·说卦传》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乾•文言》曰:“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系辞•下传》言:“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

  《升•象传》言:“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蹇•象传》云:“君子以反身修德。”

  《晋•象传》说:“君子以自昭明德。”

  这些,都是讲自我学习、体悟道理,以有心德体会,而用以自身修习心性,自觉地按客观自然规律而行事。

  为什么中华道理强调人们自身的学道、悟道、得道,而以道修身、正心,然后才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呢?这因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由人的自我修养而为决定因素的,也就是说,虽然内外因是互为影响而起作用的,但必竟内因是变化的根本,是思想支配行动。在《易》经中,《革》《睽》、《咸》《损》诸卦的经文,都表明这一点。“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①,此之谓也。

  ——————————

  ①  《周易·乾·象辞》

  中华道理自古迄今都认为,为圣、为恶、为君子、为小人,皆由自己。所以,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①又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②

  《礼记·大学》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周易·系辞下传》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易》曰:‘何校灭耳,凶。’”

  总之,人性善恶混,修习能成圣。心正成佛,心邪成魔。此为千古不易之理。学道而修身正心,乃为成人、成才、成圣的必经之途。

  ——————————

  ①  《论语·颜渊》

  ②  《论语·卫灵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