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胡塞尔揭开了意识真相吗?


       (此文,请官方支持向高校和哲学、社科研机构和宣传理论工作者传播)

近代哲学流派“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1859-1938)给予意识的基本定义是人脑产生的“意向性”。意向性理论是现象学的核心理论。现象学的理论价值在哪里?它揭开了非理性认知意识的基本内涵——意向性,但并没有深入探究“意向性”的内核是什么,尤其没有发现非理性感知的意识内涵和理性认知的意识内涵之区别,且两种意识虽形态不同,但其“内核”本质必须相同。

下面,我们先不给“意识”真相的标准答案,而是深入思考一下《智慧论》如下引用段和20237月的最新加注段,可以发现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的真正价值和缺憾。

…………

妈妈的一声“乖”可使婴儿停止哭泣,那不是婴儿领悟了“乖”的概念记忆内涵,而是声音形象链接并激活了他脑中的母乳映像。如果在听到“乖”之后,依然没有母亲的抚摸和乳房,哭泣将会重新开始。显然,“乖”的声音教化可以杂糅映像记忆而导致本能反应。

2009年加注:据境外新编科普影像资料展示,英国动物学家珍妮·古道尔与黑猩猩起居相伴生活了40多年,其间“曾经注意到一个成年黑猩猩扯掉树上的树叶做‘工具’,把白蚁从藏身洞里引出来”。不过,那项“科研成果”她只拍摄到一次,无他人在场。)

2009年加注:某动物学家驯化鹦鹉产生思维的影像资料也很逼真。鹦鹉鸣“3”,随即把对应字码卡通衔在嘴里,这样的“思维成果”在影像画面中确如“真相“。可是也很遗憾,当人们殷切期待它鸣“4”而衔4字码时,它却不幸去世,它不愿再做思想家了!)

2009年加注:在同一影像资料中,人工饲养驯化的海豚它们“照镜子”、“玩水泡”等科研项目,一样被判断为是与智人有相同的思维表现。影像解说词依据上述汇编资料声称:“看来我们对动物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其实,动物的人性化灵性何止于上述表现!)

2009年加注:假如人与动物继续“玩下去”,玩到直系遗传第N代猩猩、鹦鹉和海豚时或许还有更杰出的人性化表现。然而在此,应该提醒需要警惕的并非是“我们对动物的了解远远不够”,而是人类自己对意识起源和自我思想发展史的曲折经历了解还远远不够。)

  (2009624日加注:23日,CCTV10播出一则专题片,题目叫《野象谷的故事》。画面中真实记录了西双版纳原始森林里一只母象产仔后的一段不凡经历。那只母象产仔过程不幸发生在原始森林的防火隔离道上,小象产后落地,已经濒临死亡。而此时,恰逢大批森林游客乘车途经此地,于是,奇迹发生了。再无法站立起来的小象躺在道路一侧,母象守护在路上一直在嚎叫,解说词理解为那是“母爱的悲恸”。)

  (2009624日加注:游客前路受阻,围聚远观不敢接近,他们焦急等待着野象给人让路。而那只野象似在充分展示它类于智人母爱的高尚意识。一会用长鼻卷着小象鼻子向上拉,一会用脚底踹一踹死去的小象,更频繁的表现是扬起鼻子发出声震林海的吼声。最令人感觉它与智人思维相同的是:长达数小时守候“孩子”不弃不离直到游客全部撤离,直到夜幕下已不见新闻摄像机的任何动静,母象才弃子而去。)

  (2009624日加注:电视专题片伴随实景解说野象的母爱意识,多数受众看完实况录像,都会相信那只野象有与智人相同的情感和思维。但要指出:电视解说词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也是本书将系统阐述的辩证逻辑——只有正确解释人与大象的对应关系,才能判断上述“奇迹”发生的真正原因。从根本上说,“野象谷的故事”不是一桩有智人意识、有智人情感的“母爱故事”,而是一场大象与人类的严酷对峙!)

2009624日加注:哺乳类动物有三种与生俱来的本能。一是觅食与捕食的本能,二是性欲与繁殖的本能,三是护仔与育仔的本能。为幼仔受到侵扰而发出怒吼,为护卫幼仔而与游人展开对峙,为人群不离而对幼仔不弃不离,那都是大象本能。多数动物对异类种群存有天然恐惧感。可惜,当时现场围观人群包括记者没有一人感觉到是人侵扰了大象;没有一人提出建议:为了不侵扰野象,请游客隐蔽或撤离。)

2009624日加注:人们只会用主体意识揣度客体反应。何不思考一下:为什么月色笼罩、人走人静之后,野象会自然离去?是它冷静之后想开了,有了“节哀顺变”的睿智想法么?不是的,是游客侵扰和眼前恐惧已经离散了。大象没有自的概念思维,它用视觉产生条件反射,眼前有威胁即对峙,没有就离开。它也不会运用自觉逻辑判断:“万一俺离开后,包括人在内的食肉动物再来了,俺咋办呢?”)

在每一种无意识的高级动物的大脑中,都存在着可刺激体内介质运动的条件反射之本能,现代人均可利用类似的大脑记忆激活机制驯化动物,帮助它们实现记忆链接,以使它们那些单一条件反射本能可以“炼成”丰富多样的习惯性响应功能,使其具备听到轻声召唤即能响应的“灵性”表现,也就是构造人性化的初级综合知觉积累脑功能。

2023712日加注:所有动物包括智人在内都有与生俱来的“本能”。本能反应不属于有意识之表现。本能是同一种类与生俱来、固有不变的能动性,意识则是同一种类源于进化演变的功能。就像蚂蚁生而腿脚移动,属于本能;刚出生的婴儿用小嘴吸奶汁,也属于本能;鱼类天生就有水中生存的本能,它从来不离水上岸绝非意识所决定。)

2023712日加注:意识究竟是什么?近代哲学流派的现象学创始人、奥匈帝国犹太人胡塞尔认为意识就是意向性,“意向性表达了意识的基本性质。”胡塞尔的论断是西方近代哲学对意识的基本性质已接近真相的论断之一。“意向性理论”也是胡塞尔的“现象学”的核心理论,我们应给予的积极评价是:他最早发现了非理性意识形态的特征。)

2023712日加注:胡塞尔同时又发现“在我们意识中,也意向着意识之外的实在对象,而且不难发现时常意识的对象并非真的存在,比如虚构或幻想也可成为意识。”为什么人脑中的“意识”会是这样一种状况?如果承认“意向性”表达了意识的奠基属性,接着就要问:意向性的内核又是什么?这就引出了本书之前思考,即意向性的内核必须包含人脑记忆中的“概念反应”。接着再问概念的本质又是什么?这就是本书阐述意识起源七段论的原因,层层揭开人脑概念记忆的演变和概念的本质,进而清晰展示人的意识。)

  “记忆中的概念反应”专属于有意识的人脑反应。比较其它动物一生的感觉和记忆只用脑中的食物映像来链接他物,即一生中只有一个“概念”系统,而只有一个“概念”系统,那就不能称之为有概念有意识,而应称之为“假概念假意识”。因为有意识判断的“真概念”一定要自主区别另一概念系统,才能叫做有概念;一种“真意识”一定要同时也能自我区别另一种相对立的感觉或知觉,才能叫做有判断有意向。拥有“假概念假意识”的主体,自己并没有意向区别,必须依靠他人来为其甄别“意向”。非人种动物们的“灵性”常常是在更有灵性的智人面前被智人“看”出产生了意识。

能否确认:如果仅有赏吃物“主映像”为记忆链接机制的初级综合知觉记忆积累,没有在意向同时有与之相区隔、相矛盾、相抗衡的对其他感觉记忆的依赖性,这种脑功能便只有对感觉信息刺激或强或弱的差异性区别响应,谈不上识别概念指向义,即意向性的选择和判断,如若此,那就不过是一种本能的、习惯性的初级综合知觉所构造的脑功能。20世纪100年中西方科学界以发达的技术和勤奋的努力没有真正揭开“意识”形成机理。因为智人意识的客观界定标准没有被发现。

2018111日加注:科学界理论界已经注意到某些资本财团在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上一直以来梦想从混淆“意识”概念上,把马克思主义连根拔掉。甚至不惜采取搅混水目的的“伪科学实验”施以蒙骗宣传。总之,从来不曾以科学态度透彻研究过马克思对人类进化与发展的文明向往。)

…………

严谨的哲理需要多次反思。人脑中非理性意识的基本性质就是“意向性”,胡塞尔的判断没有错。而意识是人脑中的“观念的东西”——这一源自马克思的判断,显然触及到了意识的“内核真相”,也涵盖了理性与非理性两种意识形态的共同特征,比胡塞尔的现象学迈出了“划时代的一步”。但是百余年来,辩证唯物论的继承者们并未有把两位先哲的论断联系起来加以思考并再做进一步研究。

曾经被中国高等院校使用了50年的教科书,在“意识”的定义上只是守住了“唯物论”立场,却忽略了辩证分析的方法论。如果按照以往教科书观点认为人脑中有来自外界的客观的“映像反映”就是人的意识——这种判断,虽然并不埋没“人脑机能”之伟大,也不埋没眼耳鼻舌身等感官收集感觉信息的那些天生的自发本能,但是却因缺乏对等边缘的辩证关系之界定,必定演绎出没有另一边界限定的结论。

它使当代人针对辩证唯物论而引发的一系列质疑是什么?镜子里有映像也是有“意识”?耳朵能自动响应外界声音也是有“意识”?空气介质传递声波是否是“有意的”?婴儿小嘴天生有吸本能,不论接触乳房还是乳胶管就立刻有吸表现,那究竟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顽石被踢一脚居然滚在一边,它“意识”到了人的不满情绪所以才自动滚蛋?顽石反馈的物理运动究竟是它的“概念”还是人的概念呢?

在人脑中没有对应客观物的映像概念、语音概念或符号概念被从记忆中调出之前,脑内所有生化介质运动都只能称作“响应”而不是“意识”。“响应”,既有生化机制的本能表现也有物理运动机制的本能表现。本能的表现并非“有意识”。

意识是否就是人脑记忆中被激活唤醒的“观念的东西”?是的。但是,这一源自卡尔·马克思的科学猜想(也叫科学的哲理判断),它还不是揭开人类意识之谜的认识终点。马克思以其杰出的思想智慧启发了我们,后人则必须继承他的理论猜想和科学思维方法继续深入探索“概念”的本质是什么?

…………

模糊概念的形成,是人脑综合知觉积累达到丰富多样和感觉知觉相互链接的激活反应,是高级综合知觉积累的自发响应。此时,感官感觉链接综合知觉的机制仍然是以“主映像”为核心链接感官感觉记忆对外响应。人脑记忆中的模糊概念反应属于非理性意识形态,这种“意识”没有理性的也可共识的精准内涵,所以其基本性质只能是胡塞尔认定的“意向”。

模糊概念反应属于高级直觉表现。其所“意识”到的是对事物的形象性、整体性含有对应意向或“指义”的知觉反应;其所认知的内涵即“意识形态”则表现为脑内唤醒的映像可对应外界物像情境或对应记忆重组的幻觉。模糊概念反应是映像记忆唤醒。

  宽泛来说,人脑的意识机能只有在可对应外界事物的脑生化介质记忆被直接激活或重构激活状态下促成“概念反应”——方可在科学理论和哲学观点上判定为“意识”产生。能够对应外界事物且在人脑中以生化介质条件存储的映像记忆及其关联物像或关联情境所链接的声音记忆、嗅觉记忆、触觉记忆等,被本书统称为以生化介质条件在脑中存储的综合知觉对应信息,它就是人脑中常被唤醒的不同于符号概念的“映像概念”。

…………

希望国家教育部、科技部重视上述辩证唯物论新观点。相信只有跟随《智慧论》一起走完“意识起源七段论”才能真正理解“概念的本质”、“意识的本质”、“非理性意识特征”及其他意识特征伴随“人脑中概念反应”的脑科学的奠基学问。

                    胡志平,20237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