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年谱讲读17临危受命,巡抚南赣(四十五岁)


  在担任南京鸿胪寺卿两年多的时间里,王阳明沉浸在思考和讲学的快乐中,不过这种平静的日子很快被一道圣旨打破,他的人生迎来了真正的考验。

  正德十一年(1516)九月十四日,王守仁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是四品官职,更重要的是这次不是闲职,而是要去担任南赣巡抚。

  这里需要简单介绍一下南赣巡抚的来由。

  因闽、粤、湘、赣四省交界地区的农民起义爆发频繁,明弘治八年(1495年)设置南赣巡抚,驻江西赣州府,掌理江西、湖广、广东、广西等四省交界地区的军政事务。

  此后二十年的时间里,由于当地农民起义问题时好时坏,南赣巡抚也经历了多次撤销、再设等变动。明朝中央政府虽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但在当地的治理效果非常不理想,甚至武装叛乱问题越剿越重。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各级官员贪污腐败严重,层层盘剥,很多百姓不堪繁重的赋税,最终失去土地,生活没有了来源,就铤而走险,占山为王,成为土匪;其次,南赣地区地形极其复杂险峻,大帽山、大庾岭、九连山、八面山等山脉纵横相连,到处都是崇山峻岭,易守难攻,适合游击战,不利于大规模作战,往往是官兵来了找不到人,走了又很快死灰复燃;再次,南赣地处赣、闽、湖、广四省交界地区,管理权责不清,作战时缺乏统一的指挥和调度,各省往往相互推诿,各自为政,不能形成统一的作战力量;最后,当地官兵没有战斗力,缺乏斗志,总想着依靠两广地区的土兵和狼兵外援,负责官员打不赢,无奈之下,也经常随意进行招抚,通过花钱的方式暂时解决问题,叛乱分子看穿了官府的软弱,他们借机通过招抚获得了好处,不久后又反叛,逼迫官府送更多的好处过来,这一点无形中也助长了武装叛乱的风气。

  正德年间,武装叛乱已经严重危及明政府在当地的统治。面对这一棘手问题,朝中大臣束手无策,危急之下,兵部尚书王琼向武宗推荐了王阳明。在武宗朱厚照印象里,王阳明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臣子,原因是王阳明“不识时务”,经常触犯“龙鳞”。如王阳明明知武宗一直没有子嗣,却上疏建议立太子,虽然他是从国家社稷安全的角度来提出这一建议,但这个敏感话题无疑是刺到了武宗的痛处,身为一个男人,而且贵为一国之君,朱厚照怎么能不痛恨王阳明呢?但国家危急时刻如同森林火灾,大火已经在燃烧,如果不及时干预,后果不堪设想。武宗虽然不大乐意,但还是同意了王琼的建议,原因恐怕有两个:一来朝廷现在确实无人可用,武宗虽顽劣但不傻,他知道现在灭火才是最重要的,天下毕竟是他的天下;二来武宗其实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一旦王阳明失手,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惩治这个不识时务的家伙。

  心学的最高境界不是不做事,而是要人遇事的时候保持冷静,用理智来面对问题。王阳明年轻的时候就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可惜一直没有机会,这次任命按说是圆了他少年时的将军梦,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他应该激动不已才对。

  可是经过了世事沧桑,目睹了朝政的腐败,王阳明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意气用事的桀骜少年,他的内心也更加沉稳成熟,他看出了武宗的险恶用心,知道该如何去应对这一复杂的局面。因此,接到任命后,王阳明上了一封辞任疏,说自己年老多病,才能平庸,且需要回家照顾祖母,恳请朝廷能收回成命,让自己按照旧职致仕。王阳明不愧是一个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这篇辞任疏文字工整,感情真挚,拳拳之心令人感动,完全可以与李密的《陈情表》相媲美。可惜朝廷似乎不为所动,完全不理会他的请求,又连发三道圣旨催他上任,而且第三道圣旨的口气十分强硬:“该臣奏为乞恩辞免新任仍照旧职致仕事,奏奉圣旨:王守仁不准休致。南、赣地方见今多事,着上紧前去,用心巡抚,钦此。”

  朝廷四次下达命令,而且措辞严厉,容不得王阳明有任何商量的余地。正德十一年(1516)十二月初三,在接到第四道圣旨的第二天,王阳明踏上了前往江西的征程。这一年,他已经四十五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