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珉:建设全州统一市场和理性政府的认识与构想(2)


(二)建设兴义大城市和打造“兴义”品牌

1、建设兴义大城市

1)建设大城市是发展区域经济和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前提和内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指出:“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中央建议的这三句话,《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把第一句“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作为第二十一章标题,第二句“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作为第二十一章开篇的第一句话。这个文字安排不是简单的用词问题,而是近三十年来改革开放的深刻总结。在邓小平关于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中,“深圳”这个“改革开放窗口”的出现,引领诱发了全国改革和发展的热潮。邓小平1992年的南巡讲话中曾说:“回过头看,我的一个大失误就是搞四个经济特区时没有加上上海。要不然,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现在浦东建起来了,同样也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一股带动力量。我们要牢记邓小平的这个讲话精神,在发展黔西南区域经济的过程中,千万不能造成忽视兴义大城市建设这个历史性的失误。兴义大城市建好了,不止对整个黔西南,甚至不止对贵州西南部,而是对整个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的经济发展,都会有极大的影响和带动作用;对国家西部大开发和全国区域经济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在泛珠江经济区域,广州是龙头,我们要把兴义建设和打造成“龙尾”,只有“龙尾”也摆动起来,整个区域才会有持续强劲的活力;因此兴义可利用龙头带动的力量来发展,而发展的兴义又会带动其他区域发展。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是一个城市在交通、信息、科技、教育、文化、生产、交易、消费、就业等方面所发挥的基础性作用。在现代社会里,所有我们生活、工作、发展需要和依赖的最好东西都在城市,或者要通过城市转化。中国农民种了几千年粮食依然是穷人,就是因为城市没有发展好,依然还是一个农业大国。现在建设新农村的一大高招,就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如果没有城市和城市规模不够大、力量不够强,这个反哺、支持就不会有效果。任何现代化都必然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只有城市发展好了,农村才会发展好,至少是我们要去发展它的时候,才会有基础、实力和一定的条件。《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坚持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依托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实行重点开发。”为什么要“重点开发”,就是因为中心城市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起着根本性、基础性的作用。

2)兴义城市建设是统一市场形成的体制基础。城市生产与生活集中规范,不像农村那样分散自由,城市力量的辐射范围与统一市场形成的规模成正比,在一定范围内的经济活动总是围绕中心城市来进行。只有在全州范围内建好一个中心大城市,使这个城市规模足够扩大、功能足够齐全、力量足够强盛,才能真正发挥城市功能的辐射作用,自动滋生覆盖全州乃至周边省区范围的高效率、高效益市场机制,使州内各种资源得到有效组合并带动全州和区域经济蓬勃发展。兴义地处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距离三省区首府均300公里以上,建设兴义大城市,完全符合国家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的长远、科学城市布局,对健全全州、州边乃至西部、全国的统一市场都有重要作用。因此不要担心超常规建设兴义大城市会有失误,如果不建,反倒会是一个历史性的失误。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地方政府的几次重大失误,都是害怕兴义城市规模扩大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其观念和思路与世界、现代化、市场发展潮流背道而驰,这个教训一定要吸取。

3)着眼长远(未来三十至五十年)调整兴义城市规划。我州“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全州城镇发展的目标之一,是把兴义市建成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的区域中心城市。中共兴义市委《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兴义的战略定位是:黔西南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信息中心;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的中心市场和物流中心;“西电东送”的电源基地和电力枢纽;大西南出海通道和南贵昆经济圈的工业重镇;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物宝库;中国生态旅游城市和最佳人居环境城市。在这十二个定位中,除开第一、二个,其余十个都是具有全国性质和大西南区域性质的。按照这个性质定位,兴义近期(58年)应作为5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而不是中等规模城市来规划建设,或者在“十一五”期末,应形成一个大城市框架。应2020年达到80万以上城市人口作为目标参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设置预留空间。如果现在的城市基础设施和设施空间规划建设限制在中等规模城市,就会给十年、二十年后的城市发展造成瓶颈难题,就像十年前的兴义建设给现在留下瓶颈难题一样。兴义大城市规划建设,近期应把顶效包括在内,兴义、顶效两地应形成一个统一开放的紧密城市市场,两个地方要清除市场准入和经营上的行政壁垒,共同作为一个大城市、大市场来建设、运作。可考虑在三至五年内撤销顶效经济开发区,事实上顶效开发区与兴义城区相比,其开发的特殊优势自始就不存在,或者已经不复存在。从全国和长远来看,“经济开发区”不是一个长命的区域,这种带有特权性质的政府体制,对建设统一市场反倒是一种障碍,犹如我国的“关税区”、“开发区”在加WTO统一市场后,是制造不公平国际待遇的障碍一样。

目前兴义大城市建设的重点应在桔山片区,可用五年时间建好桔山片区,将兴义城区和顶效基本连成一片。在兴义、顶效连片建设中,重点又是马岭河峡谷外围建设。《兴义市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在马岭河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长75公里的范围内,“规划沿马岭河峡谷两侧各划1000米的保护范围,在此范围内不允许有建设项目。”因此笔者建议,从清水河到赵家渡的峡谷两岸5001000米以内立即、全部退耕还林、造林,如此若干年后,大峡谷将会掩映在丛林密布、大树参天的绿色之中,使其从空中俯瞰,马岭河峡谷形如一条背脊凹陷水亮、匍伏在大山中的绿毛虫,同时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城中公园”和“城市之肺”。马岭河峡谷的第一道游览入口应建在桔山大道尽头处的大山村一带或正在兴建的桔山民族风情街上,从第一道入口到大峡谷应有500米以上距离,由观光电车在平缓下坡的丛林游道上将心跳加快的游客送到打柴窝入口。西安兵马俑、河南少林寺、龙门石窟等著名景点,都不是进入第一道入口后就能立即看到景点,都有过渡的“序曲”。而现在的马岭河峡谷入口,没有“正剧”之前的“序曲”部分,不符合旅游观光美学,且不利于增加就业和收入。

4)兴义大城市应建成创新型的知识经济城市。知识经济的特点是经济所赖以发展的生产要素由由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本转变为主要依赖技术、专利、品牌、人才、网络、管理、信息、创业环境、创新环境等等。在知识经济社会,创新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例如南非盛产钻石,但世界上最大的钻石生产和经营企业并不在南非,而是在英美;中东盛产石油,但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资本家和石油大王并不在中东,而是在美国——就是因为英美国家富有创新的知识和人才。现在我们国家,在深山老林里守候、砍伐木材的农民是穷人,而加工、销售木制家具的人却是富人;在农村种植粮食、蔬菜的农民是穷人,而使用粮食、蔬菜开餐馆的人却是富人——就是因为后者富有创新的知识和人才。我们黔西南州卖煤、卖电并不是最大的富人,最大的富人是两广买煤买电来加工其他产品的人们——同样也是因为后者拥有创新的知识和人才。我们现在提出“西煤西用”、“西电西用”的发展思路和目标,而做好这个“用”字大文章,关键也是要有创新的知识和人才。陈敏书记的党代会报告提出:“2011年生产总值比2006年翻一番以上,年均增长15%,人均超过1100美元。”实现我州这一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必须依靠改革开放和科技、文化、制度创新的动力;只是依靠粗放型的资源开挖和农业生产,那样的发展不会长久。在过去六年里,我州生产总值年均保持11.7%的高速增长,主要就是一种资源型、粗放型的增长,现在这种增长方式的局限性和瓶颈状态已经出现。2006年我州财政收入三分之一靠煤炭,这种状况容易受到安全生产、环境制约和市场波动的影响,难以支撑协调、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知识和制度创新找出路、想办法,只有创新才能够提供发展的无穷动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州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逐步转向创新驱动型,真正走上科学和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建设创新型的知识经济城市,也是发挥城市辐射作用的需要。兴义作为全州和三省区结合部的最大城市,其辐射力量的大小取决于城市科技、文化、制度创新含量的高低。城市所提供各种产品、服务,都要追求创新含量,这样才能对州内、州边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而且在能源资源优势最终逐渐失去的时候,仍能依靠知识创新的发展立于不败之地。

5)建设兴大城市必须从政府做起。陈敏书记的党代会报告指出:“加快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加强兴义市区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拉动农村发展。”这些“加快”、“加强”的工作首先就是政府的主动行为。州内有关各级政府应“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力量在一个拳头上出击”,这个“大事”和“拳头”应是兴义大城市建设。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州内有一个大城市存在,许多长期难解的棘手问题都可迎刃而解,甚至会自行消解;因此建设全州统一市场的第一大手笔,应是下大力建设兴义大城市目前“州市共建兴义”的理念、措施,为建设兴义大城市创新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6)尽早规划建设从兴义中心城市出发的州内高速公路。尽早规划并动工建设如兴义-安龙、兴义-晴隆等高速公路,以利州内畅通、对外开放和兴义大城市建设,确保建设全州统一市场的基础支撑。集中力量早准备、早行动,按期完成陈鸣明州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今后五年的重要任务:“力争建成汕头至昆明、水城至兴义高速公路黔西南段,开工建设兴义至晴隆高速公路,加快建设经济路、矿区路、旅游路,基本实现‘高速出州、二级通县、油路通乡、村村通路’的目标。”

7)兴义“大城市”建设长期目标。待地方自治权利用尽,经济发展和民族关系进步变化程度已不再需要自治特权时,可申请设立“兴义”地级市,撤销“黔西南州”建制。

2、打造“兴义”品牌

1“兴义”品牌优势。兴义作为州府所在地和三省区结合部的“中心”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兴义的工业、旅游、气候、人文资源等在全省乃至全国均具有一定可比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兴义的发展日新月异、令人瞩目。从区位、资源条件和发展基础、发展潜力等方面看,兴义均具有作为全州第一大品牌来打造宣传的客观条件和优势。从形式上看,“兴义”二字字形相仿、笔画量少、立根坚稳、笔顺开放流畅、结构简洁美观,极富书法美学欣赏价值,完全可作为全州统一市场的第一形象品牌。

2)在市场效应上强化“兴义”概念、淡化“黔西南”概念。黔西南三字不能作为商业品牌来打造和运作,而必须把兴义作为中心城市和市场品牌。建议兴义市内冠名“黔西南州”的企业、学校和社团组织,通过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资源整合,逐步统一实行“兴义”冠名。黔西南旅游应以兴义而不是“黔西南”作为招牌打入全国和全球大市场。在不同比例的全国地图上,均有作为县级市和州府所在地的兴义标字,而“黔西南”和其他县城标字则多被省略。黔西南黔东南黔南等名称容易混淆,加重了消费者的记忆成本。将来兴义上升为地级市,黔西南就没有了,因此“黔西南”作为品牌没有恒久价值。州委、州政府强调大通道建设,在大通道市场上,汽车站打的牌子是兴义昆明/贵阳、火车站打的牌子是兴义昆明/南宁/广州/厦门/上海、民航打的牌子是兴义-昆明/贵阳/广州/深圳等等,将来还会有兴义-北京/上海/香港/曼谷之类。但永远不会有一个黔西南某地某地-黔西南。上届州委、州政府提出的淡化行政区域概念,强化经济区域概念大区位、大通道、大资源、大市场半小时经济圈一小时经济圈等等,都是为了要建立一个以兴义为中心的统一开放的区域大市场,促进中心城市的迅速崛起和快速发展。

3)有意识扩大“兴义”虚拟外延。黔西南州建州以前,“兴义”之名冠盖八县,各县名称均为“兴义地区××县”,建州以后,“兴义”外延极大缩小了。现在建设全州统一市场,应将“兴义”虚拟外延尽量扩大,突破口可从整合旅游资源入手。现在全州旅游资源,被行政区划壁垒分割得很零碎。如兴义和顶效是两个同级行政单元,兴义市政府网站上有个“马岭河峡谷”,顶效开发区网站上也有个“马岭河峡谷”,双方都不提对方地名。再如安龙县政府网站上有个“万峰湖”,兴义市政府网站上也有个“万峰湖”,也是双方都不提对方地名。不仅近在咫尺的几个市场是分离的,连一个市场也被活活地分离了。“兴义马岭河”、“贞丰双乳峰”、“安龙荷花池”等等,完全是分离的市场。这三个景点之间的距离比在北京从周口店到八达岭还要近,但周口店、八达岭都属于北京这个品牌,而我们的景区景点则是紧密依附行政区域,大家各自为政,没有“统一”和“中心”。整合旅游资源,可先从名义、形式入手。如到陕西旅游的游客必到西安,从西安出发当日返回的旅游景点习惯上通称为“西安××”,如“西安法门寺”、“西安兵马俑”等。依此类仿,到黔西南旅游的游客必到兴义,从兴义出发当日返回的旅游景点就直称“荷花池”、“双乳峰”、“三岔河”、“放马坪”等,不要冠以县级行政区划名以造成市场分割概念;以后逐步过渡到“兴义××”习惯名,如“兴义荷花池”、“兴义双乳峰”、“兴义三岔河”、“兴义放马坪”等。提倡在正式文件之外的文艺类作品中扩大“兴义”外延,如在笔者的网文中有许多此类句子:“兴义万峰林中的二十四道拐”、“兴义万峰林中的何应钦故居”、“南北盘江拥抱着的万峰林”、“南北盘江、南昆铁路曲折蜿蜒于兴义万峰林中”。扩大“兴义”外延是建设全州统一市场的重要形式,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手段,这个形式、手段在变成习惯以后,必会深刻地影响其实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