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经济学创新特别需要哲学价值论指导


 

 

中国政治经济学创新特别需要哲学价值论指导

 

七十多年来,中国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与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作斗争的结果,中国人民是在付出巨大代价中艰难前行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在中国的每一次进步中,类似蛟龙号上浮时,所不得不抛弃的压载铁。自中国改革开放和苏联东欧巨变始,中国政治经济学便面临着与现实无法匹配的严峻问题。几年前,有人重申“消灭私有制”,提出要“国进民退”,这让民营企业家们感到担心。当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出现了阻力,这阻力不是来自民营企业本身,而是来自外界捆绑在民营企业身上的思想包袱。现在,中国再一次面临着抛弃捆绑在自己身上的压载铁的果断抉择。正如财政部原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所言: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迫切需要思想观念、基础理论的创新。

基础理论创新,从何开始?当然是从价值理论开始,因为,目前的“消灭私有制”理论就是从错误的价值理论开始、并由错误的价值理论演绎而来的。北大教授姚洋先生就公开指出,劳动价值论“不符合常识”,“尊重常识是战胜经济挑战的前提”。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和症结,才能找到有效治理的良方和良药。

正确的价值理论在哪里?其实,正确的价值理论就在中国,就在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李德顺老师的《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一书中,是不是有点“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感觉?这就需要理论自信。其实,中国人有自己的正确理论,只不过因为一些非科学性因素,导致中国人自己的正确理论无法走上光明的大舞台。

《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研究》是一本流传甚广的哲学价值论书籍,由中国政法大学李德顺教授创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87年出版发行,已多次再版,被翻译成外文,传播到世界各地。该书中,对价值给出了新的符合实际的定义。

1、“价值”这个概念所肯定的内容,是指客体的存在、作用以及它们的变化对于一定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适合、接近或一致。(P13

2、“价值”这一哲学概念,其内容主要是表达人类生活中一种普遍的主客体关系,这就是:客体的存在、属性和变化同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P20

3、价值,是反映价值关系实质的哲学概念。在主客体相互关系中,客体是否按照主体的尺度满足主体需要,是否对主体的发展具有肯定的作用,这种作用或关系的表现就成为价值。(P108

4、在经济学中,直接与普遍的“价值”概念相近的是“使用价值”概念。......经济学的价值概念与哲学的普遍价值概念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是特殊与普遍、具体与抽象的关系。(P19

该书是专门论述普遍价值的,因此,书中有大量关于价值方面的论述,此文只是摘取少量语句以作为论据。

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发现,李德顺教授所论述的价值与我们现实中对于价值的理解是完全相符的,因而,笔者认为,李教授关于价值的论述是科学的。

与此同时,我国也有不少哲学方面的专家学者,持相同的观点。例如,南京师范大学公丕祥教授于2020713日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恩格斯的法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一文中,对于价值概念的表述是:“价值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形成的反映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特殊效用关系,因而体现了一种社会关系。”天津大学教授王寿林先生于202067日发表在光明网理论版文章《科学把握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对于价值有这样的表述:“价值就是发生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表示客体对主体的意义或效用。物对人的意义、用处,就是物的价值;人对人的意义、用处,就是人的价值。”可以说,当今的中国哲学家们,对于价值概念,有着基本相同的定义。李德顺教授作为国内最早研究价值、担任过中国价值研究会创始会长的价值论学者,在这方面最具开创性、引领性,也最具权威性。

显然,我们传统政治经济学中,对于价值的定义,则是狭义的,不具有普遍性。由此引申出来的对于政治经济活动中的价值定义,自然与规律不符,与历史不符,与实践不符,与现实不符。把哲学价值理论引入经济学,《新知识经济学》进行了有益探索。

要转变一些中国人的僵化思想,道阻且长,“路漫漫,其修远兮”,需要有更广泛的社会参与,特别是需要有一大批专家、学者们、理论家们积极行动、“上下求索”,转变思想观念,应用正确的理论来改造我们的传统思想和理论,努力化解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思想和理论方面的障碍。

余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