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的能动性与破神权的哲学幼稚


   (加注:《智慧论》第15章对照文献年表完成订正,发现必须再增加一章——第16章,依次推序全书110章。作者敬佩的复旦教授王德峰说过一句话:“如今高校真正懂马克思哲学的很少,包括我。”作者接话题说一句:如今高校真正懂哲学的很少,完成本章研究前包括我。为什么?本章会给你答案。)

 

16  意识的能动性与破神权的哲学幼稚

 

本章系20237月增补。

西方哲学史于公元前与中华文明史共存一个“轴心时代”。期间密集涌现出了释迦牟尼、老子、孔子、荀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杰出思想家。此后,中国哲学史主要是继承和发扬孔孟儒学和老子道学思想,并与传入中国的释迦牟尼的佛学实现了儒释道融合。但西哲史不同,它经历了一段不成熟发展阶段,即“中世纪”末期到马克思主义诞生这数百年间的哲学思想的曲折演变。欧洲“中世纪”从公元476年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止,此间欧洲“政教合一”的神权统治持续1200年。“中世纪”被当今欧洲和美国称为“黑暗时代”,先后有150多万反对神权思想禁锢、探索科学真理的思想先驱被判死刑,遭受迫害的人不计其数。

神权统治下和神权阴影下,破神权的西哲史会如何发展?中西方截然不同的哲学史发展环境究竟会酿出何种不同结果?回答此问,首先要回答人类为什么会有哲学?“人”所以为人的人性不变特征在于“意识的能动性”。不论从远古能人、智人到现代人的脑思维功能如何进化和发达,其“能动性”本质特征相对稳定或不变。

“意识的能动性”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人性的基本定义。这种“能动性”的本质是:知其一还要知其二,占一寸又想进一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登临黄鹤更上楼层;得陇望蜀的不变本色,此山永远不如彼山高,无止境的认知欲和无止境的不满足欲。“意识的能动性”在人之初无善无恶,但却能因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造就人的尽善尽美大爱无边和十恶不赦利己贪婪。

所以,马克思又把“人的本性”视为人与自然与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上下五千年的思想史或称哲学演变史,实际上是在不断满足人性不变特征——“意识的能动性”进化与发达的需要,即人脑进化与发达的需要。也因此,随时调整“意识的能动性”与自然、与社会之相互总和关系的各种哲学观点,也就成为人类思想史不断演进的核心主线。

哲学发展到今天,应该明确承认这条核心主线。自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后才可能有思想家逐步理解到“人的意识的能动性与物质世界的关系”是人类哲学发展最有主导力的学问。其中,为人的意识确认“动能性”之科学内涵并强调物质世界相对于“意识的能动性”拥有第一性作用与第二性作用或决定性作用与反作用关系的哲学基本观点又是辩证唯物论最基本的学问。

也只有了解“人所以为人”的人性不变特征,才能从本质上把握和理解人类为什么会有哲学,从本质上把握和理解哲学思想演变和发展的原因。我们粗略捋一捋线索。

口口相传的神学是人类哲学的起源。它是在人的“意识的能动性”普遍处于“低能”认知主动和认知水平时,应运而生的。“人从哪里来?”电闪雷鸣、山崩地裂、斗转星移、野生食物……以及所有人类可享其成、或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是谁造成的?那时候,疑问多多,而自然规律全是奥秘。神学即客观唯心主义哲学把一切不能解释的自然现象都归于神造和神力。“神学”的伟大之处在于理顺人与自然奥秘的关系,只要一切顺从神意,逆来顺受,就可被神护佑而生存。这是支撑人类能生生不息的“坚定信仰”,也是人类的第一份“社会契约”——人与神权的契约。后来发展成宗教。

朴素辩证法《易经》从八卦到六十四卦,是人类“意识的能动性”扩展认知功能所寄望的一步。面对自然与社会变幻莫测,以天地万物“阴阳”两分为基点组合“卦象”,期望达到推算天地人间变化的某些既定规律。理念上但并非实际上比神学进步。

释迦牟尼创立佛学,即以心经为核心的人性修炼哲学。佛学在发展成宗教前,其学说根基属于典型的哲学思想。它是在人的“意识的能动性”面对社会关系的总和已经充斥“人性恶”,人与人之间频繁遭遇内心苦难时应运而生的。佛学寄望所有人能认知也能觉悟:向内修炼,克制欲望,六根清净,而享“极乐”。佛学认为内修成佛往生极乐才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老子创立自然主义哲学,即《道德经》的诞生。其所满足的“意识的能动性”不仅指向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更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首次实现了哲学本体全方位的无缝链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就是自然规律,人伦德行也要遵从天道,遵从自然规律。《道德经》以5000文字描述了需要后人用500000000文字才能描述清楚的人的“意识的能动性”怎样与自然、与社会构成协调总和关系的哲学观点。人与自然的契约是人类第二份社会契约,理念比佛学进步。传统习惯也称之为:人与“天道”——天子即皇帝,“奉天承运”则是封建社会多数民众认可的“社会契约”,不然就有“替天行道”者涌现。

孔子创立儒家哲学。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乱象,“意识的能动性”自然要追求和满足人伦关系的有序性。孔子以超越人类的思想远见创立了完整丰富的人伦哲学思想,也是人类的第三份社会契约。直到2000多年后的今天,他的儒学精华部分仍然是全人类必须。也由于中国有孔子思想,才使中华民族的道德底线总体上没有出现大起大落。也由于西方世界没有孔子,其“人性自由解放”至今破防难收。但是,孔子主张的人伦关系善良有序,并未考虑社会制度是否在同时孕育人性恶。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师生三人创立的以“理念”、“概念”为核心思想的哲学体系,满足了人类“意识的能动性”整体功能提升,即人脑功能进化和发达之后的“能动性”有了新的发展方向。此时的哲学家已经看到人类使用的语言越来越多,概念多了容易乱。“意识的能动性”迫切需要思维有序(遵守逻辑)。上述三人为“意识的能动性”进化提升和延伸奠定了理性思维基础。从此,以理念指向和概念形式为两个基点的逻辑思维成为更多人脑“能动性”的延展功能。西方世界的科学技术探索相比中国起步早,原因在此。再之后,培根又为“意识的能动性”增添了“归纳法”。再之后,分析哲学又为“意识的能动性”增添了数字化精准度。再之后,本书将为“意识的能动性”增添不同于形式逻辑、不同于辩证法自然状态的辩证逻辑的理性方法(小插曲没顾及年代),使辩证法自然存在的“矛盾法则”将被纳入无矛盾的辩证思维定理,成为“逻辑学”。

西方思想史和哲学史进入既痛苦又幼稚的演进和发展阶段——自笛卡尔(15961605)怀疑论、唯理论、二元论开始,到叔本华及其追随者尼采的《强力意志》结束。从时间点看,笛卡尔时代是欧洲政教合一的神权统治延续千余年即“中世纪”黑暗时期将结束未结束的时代。笛卡尔的怀疑论、唯理论、二元论是对宗教神权的全面否定。他的探索过程十分痛苦,因继承理性思维,既怀疑神权也轻视对物质世界的感知,最终不得不在“二元论”中不分主次,立场犹疑模糊。尚未走出宗教统治黑暗的笛卡尔,其思想核心是在黑暗中为人类“意识的能动性”寻找光明。

西方哲学史进入不稳定的大幅度摇摆阶段。贝克莱(16851753)从自我感知立场出发,完全否定了笛卡尔的“唯理论”和“二元论”,也彻底摆脱了神权束缚。接着,费尔巴哈创立机械唯物论。他据以宇宙天文学的初步结论和已经取得的自然科学成果,也同样引导人的“意识的能动性”摆脱神权的束缚,使人类被神学和神权禁锢的“能动性”获得有科学依据的初步解放。但是机械唯物论限于当时并不发达的科学视界,没有看到人的“意识的能动性”将使人与自然与社会相结合的物质高级运动可孕育螺旋式上升的高级运动规律。显然,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主义不仅仅否定了笛卡尔的“唯理论”、“二元论”,也彻底否定了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西方哲学史在黑暗中探索而大幅度摇摆的结果,必然涌现出大卫·休谟(17111776)的“不可知论”,判定任何哲学思想都不可能是真理。休谟以“不可知论”为先贤们圈定了一个悲情句号。哲学还怎么发展?

刚刚走出中世纪千余年神权禁锢的西哲史一度绕开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接着看,卢梭(17121778)把哲学视野放在社会圈内,不去囊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探讨人与人的关系。《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和《忏悔录》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奠定了思想基础。但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哲学绕不开的主题。很快,康德(17241804)哲学横空出世,他继承了古希腊三杰提升的“意识的能动性”,他的哲学思想把“理念”、“概念”在哲学领域推向无限深远。 他全面批判了自笛卡尔以后(包括卢梭)的哲学观点,不仅对纯粹理性,也对社会实践理性都予以批判,甚至对之前哲学家针对先哲的“批判力”也予以批判。他为人类思维可触及无限深远的客观世界铺平了道路,他首次提出了“人类意识之外有客观存在”的著名论断。我们知道,公元前数百年的德谟克里特很早就依靠直觉猜想到“原子”概念,而康德则在其古典哲学中依据可知可信的概念,猜想到宇宙中有无数运动的“宇宙岛”。很难判断康德哲学是否就是中国哲学界过去定义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他在思维触觉上达到了古希腊三杰希望达到而未能达到的广阔和深远。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一个“康德迷”。从爱因斯坦传记中可看到这样一个细节:六岁时,他痴情地摆弄着父亲给他买的指南针,居然不由自主惊叹起来:“这个世界有一个不属于我们的伟大力量!”少年就痴迷哲学书籍。

千余年神权禁锢留给西方的思想苦难使哲学继续不成熟摇摆。继康德之后,哲学再次回到精神和意志决定论层面。出现了黑格尔(17701831)的《精神现象学》和《逻辑学》,主张辩证法的“逻辑胜辩”是“绝对精神”的体现。黑格尔辩证法为“意识的能动性”注入了理性的辨证认知功能。他拥有一颗极富灵性的哲学头脑,但是,他没有研究过意识的起源即“意识的能动性”应所赋予人的认知规律。他因辩证法的天赋头脑而有大脑“自恋症”,他把自己的全部辩证法灵感都归结于人脑“绝对精神”使然。之后,叔本华(17881860)创立唯意志论(后来被尼采发展成《强力意志》)。尼采(18441990)这个人是中世纪末期到资本主义初中期哲学演进史为了“意识的能动性”突破神权统治黑暗和走出神权阴影而艰难探索的终点。几乎同一个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论。

截至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止,笛卡尔以来为反神权或自觉或不自觉探索人类“意识的能动性”与自然与社会如何形成协调总和关系但始终没有解决基本问题的西哲史,才最终迎来了新世纪曙光。人类哲学发展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承前启后新时代。相比较,马克思之后的西方哲学家因政治上的忌讳,并未认真研究辩证唯物论,因此对西方哲学史的贡献多属于“盲人摸象”。包括获得诺奖的大名鼎鼎的哲学家罗素(18721970)及其学生维特根斯坦(19391947)其基本立足点也是“语言与事实”的关系,属于贴近逻辑学的“分析哲学”。因基本立足点的局限,维特根斯坦同尼采一样先后在极度痛苦的探索中罹患严重精神疾病,罗素转向文学创作考证: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伟大哲学家非马克思莫属。但美国及其西方则因两大阵营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依靠服从政治的另一番“神操作”使维特根斯坦一跃成为马克思火红时代的“最伟大哲学家”。事实上,面对维特根斯坦抑郁后的所有不正常行为,其富豪家庭没有一天对他放弃过,始终暗中保护和扶植。在富豪家庭的暗护下,人类哲学史也出现了这样的变化:明显在“分析哲学”领域贡献更伟大的罗素,不吝言辞,用自己的语言主动把“最伟大”奉献给了学生,而这个文学功底并未见突出且精通数学的哲学家罗素,则被无声无息的神操作推向了诺奖文学巅峰。正如20237月中国著名歌手刀郎发表的那首一夜爆红网络、一周传遍世界的新作《罗刹海市》结尾一句歌词:若让“维特根斯坦言说马户驴、又鸟鸡,到底是驴还是鸡,是鸡还是驴…原来那马户、又鸡啊,是我们人类的根本问题。”草根出生的刀郎已经具备深厚哲学底蕴。结尾一句含义是:语言是有局限的,语言可以扭曲事实以丑为美,可以被霸权垄断话语权,尼采和维特根斯坦正是因纠缠不清语言与事实真相的关系抑郁而癌而终。如果人类只为霸权垄断的话语权而活着,也会崩溃发疯!

同样感到郁闷烦恼并且始终跳不出思想禁锢的,还有按照美国霸权战略设计、早早放弃研究辩证唯物论,专心传播和钻研在中世纪黑暗和神权阴影中艰难探索人的“意识的能动性”与自然与社会如何形成协调总和关系的西方引进哲学,且被熏陶了40年的中国学者。都来想一想,哲学的本质就是跟随时代的进步随时调整人的“意识的能动性”与自然与社会的总和关系。而上述西方哲学却是针对“中世纪神权黑暗”由笛卡尔启动的寄望人的“意识的能动性”挣脱神权而演进的哲学思想,却被美国霸权战略理解成了“可以挣脱中共统治”的哲学思想!认知战略设计十分幼稚,而高校长期囿于“设计禁锢”。所以这40年怎么可能涌现出在哲学领域能够顶天立地的教授和博导?

与中华民族发展史截然不同的西欧各国,他们的哲学家不仅没有孔子那种超越时空的思想远见,而且其深陷中世纪神权禁锢长达千余年。文艺复兴与冲破中世纪黑暗禁锢的光明从哪里来?首先来自科学和艺术的反叛精神以及哲学思想。这个时期之前之后500多年到今天,西方诞生的哲学、艺术几乎全部基于“人性的自由解放”。矫枉过正原则——中世纪黑暗统治千余年,冲破黑暗也无底线;代偿机制原则——“意识的能动性”被压制一千多年,被压制的“能动性”也须自由奔放一千年。

贝克莱的主观唯心主义把“意识的能动性”提到至高位置,个人意识和意志获得了极大发展空间。存在主义继承卢梭的社会现实眼光,把社会存在价值标定为全体国民价值观,这足以满足金钱欲望、财富欲望、恶性竞争的霸权扩张欲望。而直接对抗和摧毁中世纪神权统治的人权自由、个性解放、性解放、民主政治思想则既以哲学思想传播更以文化艺术作品表现。这500多年来,西方社会给予“意识的能动性”无底线自由释放的结果,一是创造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上升期,二是充分激活了科学和艺术的创新力,三是也留下了挥之不去的社会治理癌症。人性有序且有底线的放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任何民族只要无底线放纵意识的能动性、放开人性的自由,那便覆水难收。

当西方社会正在无底线放任“意识的能动性”时,中国也诞生了一位顶天立地的思想家——王阳明。他是中国杰出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其所创立的“心学”在政治、军事、文化领域为封建制度下“意识的能动性”注入了活力。但是,他专注于用一己所悟“心学”来成就更多人知行合一的心智成长,其在方法上没理顺悟道与学道、心学与认知的关系。最终,王阳明生前在政治、军亊、文化上所取得的成就,只能归于这位“神人”一人专利。此后数百年至今,没有人能像他一样娴熟运用他的“心学”。类如佛学心经,知经易修行难也成了“心学”的标志。

十九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看看这两位伟大思想家是怎样协调和确认“意识的能动性”与自然、与社会总和关系的?是否有主有次有底线?再看看这两位伟大思想家是怎样把黑格尔的辩证法与古希腊三杰基于理念指导和概念形式而衍生的“意识的能动性”融合起来,确认人与自然与社会相结合的物质高级运动如何遵循螺旋式上升规律的?马克思、恩格斯为人类思想史翻开了“哲学新纪元”。他们的思想代表了劳动再造人类时期最高哲学成就,其所创立的哲学方法论用“物质的决定性作用与意识的能动性作用”之辩证思维方法,终于校准了人与自然、人与世界、意识与物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不仅肯定了物质世界拥有基础性的决定性的本原作用力,也同时高度赞赏人和人脑的能动性作用力。

源自中国的辩证法思想最终要走向可以实现数字化精准的“辩证逻辑”方法运用。但是,辩证法的自然规律属性不能因数字化概念而失去它的自然属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强调的“意识的能动性”不仅是当代脑科学的纲领性课题,也是脑科学的奠基学问,更是智能机器很难超越“人性”的人类科学思想的上限设定(此为哲学观点)。用“人所以为人”的不变特征——“意识的能动性”这一核心主线演进人类思想史,可以清晰看到哲学各种学派的产生原因及其意义何在。随时调整“意识的能动性”与自然、与社会之相互总和关系,恰恰是哲学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基本原因。这里并未排除“意识的能动性”会遭遇阶级对抗,阶级对抗的基本原因也发源于人的“意识的能动性”。

(接续增补前的原稿)当世人放弃政治因素,切实让哲学回归到“意识的能动性”这一人的夲性伴随人脑生化物质功能自然进化的轨道上来时,才真正理解到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智慧的伟大之处,首先不在于适合于某一类人群需要,而在于两位哲学家科学地尊重了人的“意识的能动性”客观上存在的强大作用力。他们共同主张:既不能把意识的位置摆得高于自然、高于客观世界和社会实践,也不能对意识的能动性作用有丝毫轻视和怠慢。他们主张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第一性和第二性之间的关系。

2014629日加注:哲学本体发展主线的差别说来并不复杂,客观唯心论是上帝唯一性、主观唯心论是意识唯一性、机械唯物论是物质唯一性二元方法论是两者比肩主宰、辩证唯物论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两字之差的体系究竟有多大区别?)

2014629日加注:看答案——哲学仅需一字之差其所延伸出来的方法论即可演绎出截然不同的社会发展史。作为人类思想顶端的学问,犹如佛教描述的观世音手中的净瓶水,当下界期盼雨露滋润时,若少洒一滴则大旱不止,若过洒一滴则洪水泛滥。)

2008年加注:哲学基本观点只需一字一词之差便就开创了另一哲学门派的发展主线,哲学基本观点不可任意取舍。尽管多数人对所崇尚的方法论并无自觉意识,但是这个世界涉及哲学本体的只有屈指可数几种,谁也逃不脱这几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定位。)

辩证唯物论产生于劳动再造人类时期将要结束,也是酝酿和创立相对论的杰出人脑将要诞生时;它既是对劳动再造人类时期的哲学思想总结,又是开启人类未来更漫长新时期哲学思想的启蒙者。历史绝非偶然巧合!

自辩证唯物论诞生之后,爱因斯坦大脑把当时同属于智人脑的整体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并给予人类科学事业带来重大突破和惊喜,也赢得成千上万科学家对人类优秀思维成果的认可与共鸣。我们看到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100年中,源自智人脑的智慧演绎出了一系列高新科技,推动着现代物质文明飞速发展。20世纪初,地球迎来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新时期。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家的大脑响应条件成为地球人步入新一轮进化前程的起点。与此同时,也拉开了人与自然与社会相结合的物质世界必然出现崭新运动方式的序幕。

此时,更是人脑整体响应功能继古文明开创时期数次被提速之后,又进入到了最新一轮的提速阶段。这使创立不到百年的辩证唯物论继续面临严峻挑战!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看待辩证唯物论?如何继承辩证唯物论?这应该是在20世纪下半叶就必须明确提出的人类思想顶端的哲学疑问。

辩证唯物论以它“决定性作用与能动性作用”的方法论,曾为世人随时调整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点亮了智慧明灯。然而,又如何让这盏明灯永久照亮人类改造自然时期的高速文明进程呢?

哲学到了关键处令人惊心动魄。想起200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一位科学家的一句话:“基础理论研究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你事先并不知道会出现什么结果,但是,只要你尊重客观事实和科学规律,最后的结果自然会给你一个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