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净土寺古碑文中苏东坡的用人格言


     

    洛阳伊川白元镇幽静的净土寺,是闻名中外的玄奘法师剃度出家地。此寺有一通明代成化甲子(明1403年)重修净土精蓝常住须知歷碑。碑文前半部分记述重修净土寺前后大殿以及净土寺历代遗产物品等。碑文后半部分中有西蜀金州蘇東坡述字样,引用的是苏东坡讲的用人格言。 看似写婢僕的使用问题,实则是苏东坡管理哲学思想的精华。从小处讲,是主人对待婢僕下人应注意的事情。往大处论,是各类机构(庄主、企事业单位、甚至是国家机关等)用人的要务: 


西蜀金州蘇東坡述

凡使婢僕,耳聾耳半。

先念飢寒,後存使唤。

太宽则傭,太紧则竄。

宽紧是常,辛苦不憚。

主無长嗔,婢無不嘆。

得使且留,可疑则换。

莫使杖撻,免主祸患。

 

      苏东坡即苏轼,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画家、诗人、文学家、散文家。原名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又称西蜀金州人。

      洛阳伊川白元镇幽静的净土寺,有一通石碑上有“西蜀金州蘇東坡述”字样,碑文引用的是苏东坡讲的用人格言。

      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四川古今称“西蜀”,但苏东坡把四川眉山称金州是怎么一回事呢。

      大家知道,长江经过四川那段称为金沙江。四川的省会成都有金堂区、金牛区,如今有一个金沙遗址,其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震惊全世界。

成都金牛的来历,至少在秦代已出现。

     秦惠王的两个大臣,一叫司马错,是个武将,他认为秦欲东进并六国,必须先把蜀地拿下来,以做为秦国大后方的物资供应基地。而另一位大臣名叫张仪,他认为秦应该出潼关伐宜阳和新城,“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洛阳是天下之朝市,控制了周天子就可以“挟天子以令于天下”。

     秦惠王认为张仪说的对,是秦国的战略大计。但司马措讲的先伐蜀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把蜀国拿下更有利于将来东进战略大计。于是决定先伐蜀。

     蜀国有秦岭巴山阻隔,道路艰险,向有“蜀道难”之称。进军蜀国战车难驶,怎么办?

     秦人生一计,说上天赐神牛,吃的是草,拉的牛屎是金子,被誉为金牛,要赠给蜀国五头金牛。送金牛的车无法通过艰险的蜀道,让蜀国把道路修通。蜀君大喜,果修通蜀道,使金牛到了成都。这事见于唐代《括地志》记载;

    “昔秦欲伐蜀,路无由入,乃刻石牛五头,置金于后,伪言此牛能屎金,以遣蜀,蜀候贪信之,令五丁共引牛,堑山堙谷,至之成都。”

     秦入四川需过汉中安康,安康曾名金州。在西魏废帝三年 (554) 改东梁州置金州,治所在北周的吉安县,即今陕西安康市)。隋大业三年 (583) 废金州改称西城郡。唐武德元年 (618) 复改西城郡为金州,仍治西城县 (今安康市)。辖境相当今陕西石泉县以东、旬阳县以西的汉水流域。天宝元年 (742)改为安康郡,至德二年 (757) 又改汉南郡,乾元元年 (758) 复为金州。元省西城县入州。明万历十一年 (1583) 改名兴安州。

     苏东坡由川到中原,走汉中、安康、南阳,称“西蜀金州蘇東坡”,表明他来自蜀国金州,历史久远。他不用“眉山”而用金州(有金牛典故,比较有名),就像今天河洛地区在外的人,都自称是洛阳人,道理是一样的。

 

      该碑文后面引用苏东坡“使用婢僕”的指南,看似写婢僕,实则是苏东坡管理哲学思想的精华。

一、

凡使婢僕,耳聾耳半。

先念飢寒,後存使唤。

    使用的人,即使是实聾子还是半聾子,都不能嫌弃。应优先照顾好他们的生活,然后才是如何发挥他们的作用。

二、

太宽则傭,太紧则竄。

宽紧是常,辛苦不憚。

     对所有任用的人,不能放任的太宽。太宽,他们会变成不思进取的傭者。也不能管得太紧太严,那样他们只会唯唯诺诺,躲避责任。只有宽紧结合,才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创新干好工作。

三、

主無长嗔,婢無不嘆。

得使且留,可疑则换。

莫使杖撻,免主祸患。

   主人不能经常责怪下人,下面不因受无端的责罚而叹息。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不能随意打骂下属,可免除以后祸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