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12):走马观花在西安


 西行12):走马观花在西安

202374

今天中午要去郑州。

七点钟出门,找早点吃。

门口就是烧烤摊,一大片,几十家,昨晚回来的时候还很热闹。现在不是吃烧烤的时候。

街道两侧的商铺,饭馆,都还没开门。

往东到十字路口,地铁站附近。早起上班的人们,骑自行车的,骑助动车的,坐地铁的,来来往往,乌央乌央的。

路边一排卖早点的摊子,生意很好。肉夹馍,菜盒子,油条,包子,馒头,豆浆,牛奶……我买了一个菜盒子,一杯豆浆,拎着回宾馆。

快到宾馆,见一家早点铺子开门了。

店里干干净净,桌椅摆放整整齐齐。要了一碗臊子面。

迎客的是一位老人家,看样子得七十多了。走路是蹒跚的,说话是迟钝的,担心他会走不稳,会算错账。厨房里操持的可能是他女儿,五十来岁的样子。

我在等候的时候,又进来两批人。其中一批是一家四口,两位老人,两位中年人。听他们点餐,才知道店里有很多东西可选,比如有什么醪糟之类。我不能再点了,不能浪费先前买的菜盒子。

臊子面的味道很好,我很喜欢。2012年小付开车,加上豆豆,我们三人在陕西山西转了一圈,吃过很多面食。论会做会吃面食,陕西、山西确实厉害。

我上午计划去看看碑林博物馆。很多年前我带亚亚游西安,去过碑林的。记不得看了些什么,只记得走得腿发麻,看得眼发酸。前些天看旅游短视频,几次看到介绍碑林博物馆的几件珍贵文物,一时又兴趣盎然。

从三桥坐地铁到碑林博物馆,在鼓楼下车,再走过去。

鼓楼是西安古城的标志吧。在这样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更显得巍峨壮观。我与一位同样独自出行的小伙子,相互帮助拍照留念。

感觉这座城市很整洁,有秩序,有活力。

又到书院路。每次到西安都要到书院路转转。也没买过什么东西,也不准备买。只是看一看,闻一闻书画店铺里的那种书卷味儿吧。贾平凹写的《废都》,那些骚客们就经常到这里徜徉吧?

街道两边的很多货摊还没有摆出来,已经营业的店铺还门庭冷落。时间还早,游人不多。

碑林博物馆前的影壁在维修,用施工架子罩着。影壁两边的两株国槐,西边那株依然茁壮而茂盛,东边那株被砍了头,只剩个桩子,发出了新枝。它们已经有千年的树龄,还能再经受千年的风雨吗?上次来时,还在这树下发过“逝者如斯”的感慨。

买票的排很长队,进门的排很长队。下载个APP买票,票价65元,还要预约,而且今天上午预约满了。看到票价65元时,我就打了退堂鼓,上午预约不到倒是给我一个很好的借口。我只是想顺便看看,65元的票价对我来说是太高了。如果不排队,5-10元的票价我可以接受。我上次来的时候应该是免费的,要不就是五元或者十元。

在院子东墙的树荫下有一排石鼓,正好坐着休息,纳凉。我坐着看看行情,看看人们排队。行情还是不好。近几年来,大部分时间都是煎熬。走还是留?还是犹豫。我知道是好不了的。又有些无所谓。我还想看看它究竟会坏到什么程度。

坐了半小时。出来。准备走一段长城,到永和门下,然后坐地铁到西安北站。到城墙下才发现上城墙也要收费,54元。我以前上过几次的,应该是收费很低吧。5元或10元还可以接受,54元实在太高。

于是有些郁闷。什么都收费,而且能收多高就收多高,实在是不合理。有些东西,历史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本来都是公共属性,应该用于为公众服务的。如果政府不划拨管理费用的话,适当收点管理费用是可以的。但是,利用手中的控制权,将其作为商品经营,大肆提高票价,应该是有问题的。城墙收费,只是收得高一些。相对于将国道拦起来,将青海湖围起来,将壶口瀑布围起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我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为了让我的爱持续更久,一般我都绕着收费景点走。

于是沿城墙根走了一段。说不定,以后连城墙根都要围起来收费了。

我提前一个小时到西安北站。

开始进站都没见到小付两口子,打电话说正在赶。

他们刚进车厢,还没坐下,车子就开动了。

晚上在郑州,与老党一家,小付两口子一起吃烩面,喝大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