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医愚益寿


 读书医愚益寿

 

中条山客

 

【提要】

1、读书疗疾医愚

2、调节情感除烦恼

3、读书使人延年益寿

4、书疗心病

5、阅读悦心

6、读书序法

7、图书的篝与煹

 

1、读书疗疾医愚

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且能养生,古人很早就懂得这个道理。西汉文学家刘向曾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他把读书比作一帖药剂,能够医治人的愚昧,善于读书有利于身心健康。

事实证明,读书的确能够调整人的心理状态,甚至起到治病疗疾的作用。最有名的读书治病的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三国志》卷二十一《魏志·陈琳传》注引《典略》中记载,三国时曹操有头风病的顽症,每当发作时痛苦不堪,当他读了陈琳讨伐他的讨逆檄文,“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病。”顿时病愈如常。

在古代,像曹操这样的事并非个案,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东斋记》里记载:“每体之不康,则或取六经百氏若古人述作之文章诵之,爱其深博闳达,雄富伟丽之说,必茫乎以思,畅乎以平,释然不知疾之在体。”欧阳修从中说出了自己读书抗病的感受。

清代一笔记小说中记载了用杜甫的诗治病的趣事,说的是有一位被称为白岩朱公的人患“气痛病”,“每当疾发时便诵杜诗数首,气痛便迅速缓解,屡试屡效。”

事实上,精神刺激可以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已经被现代医学研究所证明。因此病中阅读确实对改善心理和情绪状态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并非古人浮夸。

  生命在于运动,不仅指身体运动,还包括大脑运动,这是现代科学公认的事实。当人读书进入佳境时,往往“聚精会神”,这种状态能促进“脑运动”,此时,身体会为大脑输送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带动血液循环,从而使全身保持协调统一,延缓衰老。春秋战国时期的医书《黄帝内经》就有“聚精会神是养生大法”之说。

从古到今,爱读书长寿之人不在少数,南朝梁武帝是中国著名的文人皇帝,他多才多艺,擅长诗词歌赋,酷爱读书,一辈子手不释卷,享寿86岁,成为中国古代第二高寿的皇帝。当然,历史上活得最久的皇帝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925日—179927),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继续训政,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华夏历史上酷爱读书并且最长寿的英主!

南宋诗人陆游在古稀之年,虽面临战乱,仍不忘读书,并说“读书有味聊忘老”,“病须书卷作良医”,结果,陆游活到85岁。

清末经学大师俞樾,晚年远离官场,专心治学,他曾自撰一联:“读书养气十年足,扫地焚香一事无。”读书养心,使他寿至86岁。

近代曾参与过辛亥革命的喻育之老人总结的长寿秘诀:“夙光好,夜寂早;早餐好,晚餐少;读读书,看看报;常笑笑,莫烦恼;勤为福,恒常要;忙到老,寿到老”老人于1993年在家中无疾而终,享年104岁。

清代文人沈复在笔记《浮生六记》中曾这样总结读书与养生的关系:“人心至灵至动,不可过劳,亦不可过逸,唯读书可以养之。闲适无事之人,镇日不看书,则起居出入,身心无所栖泊,耳目无所安顿,势必心意颠倒,妄想生嗔。”不过,“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书读得久了,要散散步,听听音乐,活动活动,若想以读书来养生,一定要注意劳逸结合才行。

2、读书调节情感除烦恼

“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这是明末清初名将郑成功的自勉联,对联中阐述了“读书至乐”的道理。读书能够让我们获得知识与智慧,对调节情感、消除烦恼、净化心灵都有好处。

清代顾光旭是乾隆年间进士,曾经做过四川按察使,是个非常清廉的官员,字写的非常好,常常有人索字,先生也是求字必索润笔,以此养廉。他有副养生联:“万事莫如为善乐,百花争比读书香。”也强调读书的养生之道。

古人有语:“能读书、有书读、会读书是士子的福气”,可见读书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不少大学问家,日夜与书香为伴,痴迷书海。清代袁枚《寒夜》诗曰:“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北宋欧阳修也有同感:“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

3、读书使人延年益寿

得书长阅,其人多寿;拥笔善娱,此士延年。这是清代剧作家李渔勤于读写的养生妙方。

宋代诗人陆游在《抄书》诗中写道:“储积山崇崇,探求海茫茫。一笑语儿子,此是却老方。”孜孜不倦地学习,读书便是“却老方”。

南朝梁武帝的养生秘籍是“少近女色多读书”,史称其80岁还能骑马射箭、上阵征战,丝毫不输于廉颇、黄忠等古之老将。

古人提倡多读书,是有道理的,《黄帝内经》云:“聚精会神是养生大法”。读书时,我们会排除一切干扰,专心致志地进行一种积极的“脑运动”,使内心进入一种宁静的状态,对延缓衰老、预防痴呆有明显疗效。

4、书疗心病

人常常为自己的心情所左右,佛曰“境由心造”。好心情能够把地狱打造成天堂,坏心情能够把桃花源折腾成垃圾场。我们的心情不好,乃因无知、俗气、心胸狭窄。

汉代刘向云:书医愚;明代钱琦曰:书可医胸中俗气;明代杨循吉《题书橱》诗云:“当怒读则喜,当病读则痊。恃此用为命,纵横堆满前”;

宋朝诗人陆游认为:“病须书卷作良医”;王安石也说:“开编喜有得,一读寥沉疴”;清代汪莹说:“读书能养气,乃为善读书。”

气者,人活一口气,人体内的元气或曰正气,医学上视之为人体生命力与抗病力的总称。病由心生,人的情志可以影响五脏,五脏受损人就会得病。因此,“书疗”是一种特殊的心灵疗法,甚至胜过药物治疗。

5、阅读悦心

宋代翁森先生有《四时读书乐》,什么时候读书都让喜欢读书者欣喜无边。培根言:“读书使从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哲理使人深刻。”

读到痴迷,沉浸其中,便常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也即陶渊明诗中所说的“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书至此,或迷雾骤散,丽日重见;或偶有发现,茅塞顿开;或灵感突来,文思泉涌;或积年疑惑,一朝释然。此刻,那种“欣欣然”的美妙感觉,是其他所得无法比拟的。

捧一本好书,泡一杯香茗,找一个角落,便可送走一个早晨或风雪黄昏。古人有语“饥读当肉,寒读当裘,寂读当友,幽读当琴”说,的是良慨。

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知晓人生之难,体味天地之大,寂寞时不孤独,受苦而不悲,受创而不馁,受宠而不惊,如闲云野鹤,保持着一种雍容淡雅,潇洒达观的精神境界。

读书是一种生命补给,如涓涓细流渗入我心底的每一寸荒芜。

好书是一座火炉,把自己熔进去,思想就开始升华。

每天都有好书的一生,才是最快乐的、最幸福的一生。书是友是师,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书香能洗涤灵魂,抚慰和滋润心灵。

    6读书序法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有人讲:读书大致有两种方法:小读和大读。小读是重细节,重技术、重章节;大读是重要义,重纲领、重精髓。

按在下的读书习惯,是三遍读书法:即粗读、详读和复读。粗读,是听别人介绍或推荐了某本好书,先翻阅目录、内容提要等,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是否值得我阅读;详读则是在粗读的基础上,认真阅读每一章节,基本上掌握其宗旨和内容。这个过程比较长,需要集中精力在三、五天内阅读完毕;而后,放置一个礼拜左右时间,然后再次快速阅读。这样,基本上能够掌握这本书的核心要点。

让我说,应该还有一种“漫读”,散漫读书法,如同我们阅读新闻报纸一样,仅仅是获取一定的信息。

读书应做到四贵:贵博、贵精、贵通、贵用。

7、图书的篝与煹

每一本好书都像是一盏奇特的灯,它照亮了黑夜,照亮了求知者的心灵。因此,就有了一则趣话:某地一新华书店,请一考古大学者题写店额,这位先生题了“煹书中心”。这本恰当不过,也是这位学者的修养体现。然有无知好事者却认为,书店怎么就成了焚书中心?书怎么能与火相连?他不知道的是“煹”是指路明灯的意思,绝非烧书的!不得已,该书店只好摘掉了“煹书中心”匾额,又挂上了俗之又俗的“新华书店”。

    读书,就是黑夜里的篝火,照亮了行者前程,温暖了普罗大众的人心。

   

2023824日星期四,陕州上阳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