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珉:矛盾,循环,平衡(揭示人生真相)——《坛经》的矛盾观


我讲矛盾、循环、平衡法则有三个特点,一是内容比较生活化,生活本身是鲜活丰富的,那么联系生活实际来讲就会有生动的内容,也比较容易听懂。二是我联系到超力和修行来讲,在我的学问理论上,超力在前端,知道超力就会知道这个理论内容的根源在哪里,就会明白矛盾、循环、平衡法则天然存在;但人在这个矛盾的必然性面前并非无能为力、无所作为,最好的作为就是修行,所以修行在末端。避开超力和修行来谈人生、社会,这个理论就很苍白,而且不得要领和究竟。三是我强调,矛盾、循环、平衡是世俗人生和社会生活的常态,任何人都不能回避它们,若是遇到矛盾,遇到自己的名利被循环去、平衡掉,就痛苦烦恼,那么一个人便没有任何幸福与快乐可言。

在此我想讲一讲古人谈矛盾法则的理论。这个理论实在太多,按历史倒着的顺序看,挑最著名的理论讲,就有一千多年前的《坛经》、两千多年前的《道德经》和三千多年前的《易经》。我先讲《坛经》的矛盾法则。

在一千三百年前的中国历史上,慧能是把人生矛盾折腾看得比较透彻的人。在《坛经》第十章《付嘱》中,慧能大师在去世前召集十位入室弟子,告诫他们说:“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慧能担心自己圆寂后,弟子们说法不一,从而灭失本宗,因此他要在最后的日子里,教导他们禅宗顿教法门的宗旨精髓。这个宗旨和精髓是什么呢?慧能嘱咐他们在说法时,必须先举“三科法门”,然后动用“三十六对”。

“三科”指阴、入、界三者,“阴”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入”指十二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内六门和色、声、香、味、触、法外六尘;“界”是十八界,即六门、六尘和六尘作用于六门(六根)所产生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合起来有十八项,叫十八界。五蕴是产生我执、法执和妄想的根源,因此要作为对治重点依次断除。佛家唯识学认为人的自性包含一切法门,故此叫它为含藏识,又叫第八识阿赖耶识。含藏识一有思量,就成为转识,即转成第七识末那识,末那识因为思量之故,随即生出六识,出六门(六根)而见六尘,所以十八界都是从自性中产生的。守住自性,便不会有十八界的妄想、分别、执著,所以慧能要求弟子“说一切法,莫离自性”。

如何做到不离自性呢?就是不要人为制造矛盾对立。慧能归纳总结人生、社会的矛盾对立,一共有“三十六对”,即: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火与水对(外境无情五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法相语言十二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瞋对、舍与吝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自性起用十九对)。慧能说“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通贯一切经法”,可见矛盾法则贯穿在宇宙人生一切事项和所有佛法大道里边。

有人认为慧能列举宇宙人生的三十六对矛盾,强调这么多矛盾,好像不符合佛家思想啊,更像世俗观念吧。请注意慧能大师这句话:“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通贯一切经法。”请注意这个“法”字。什么法呢?就是佛法,对治三十六种矛盾的一切佛经大法。慧能教导弟子的,并非是要他们执著和折腾这些矛盾,而是要超越这些矛盾,实现究竟永恒的和谐快乐。他告诫弟子,明白这三十六种矛盾,必须“出入即离两边”、“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著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出,更无去处”。

慧能认为,如果内外著相、心随境转,就会增长邪见;如果内外著空,视一切皆无,就会增加无明。佛说一切皆空,但又不能执著于空,否则又是走极端了,又产生矛盾了。因此和谐自在的人生,在外要于相而离相(不著相,不产生法执),在内要于空而离空(不著空),超越相对,超越矛盾,出入都不落在对立的两边。如果有人向你问法,你说话都要成双成对,两方面都要说到,并且针对他所执著的一极,用另一极来破除它,这样用两极来互相破除,一直把那些根本的对立全部破除,就没有什么可以执著的了。慧能说:“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如果有人向你提问,他若问“有”,你就用“无”来对答,他若问“无”,你就用“有”来对答;他若问“凡”,你就用“圣”来对答,他若问“圣”,你就用“凡”来对答。这种相反的对答,并非是执著矛盾对立的两端,而是通过对立面的相互剥离、破除,就能产生不落两边的中道真意。

这种剥离、破除两端的中道真意,在《金刚经》中有生动的体现,这些句子分散在经文各处,每句都是独立的。我这里先用“先肯定、后否定”的句式,把这些句子集中列举出来: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佛说般若波罗蜜,则非般若波罗蜜。

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

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

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再用相反的表达句式,即“先否定、后肯定”句式,把这些句子集中列举出来:

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我们学佛、修佛,要注意两个法门:一是佛说事物的一面,也包括了另一面;二是佛把两面都说到,但并不是执著两面,而是要超越两面,实现中道真意。一个人生气的时候,不会见到如来;而高兴的时候,也不会见到如来。伟大的如来佛把两端都否定、抵消了,那么如来佛究竟是什么呢?《金刚经》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这就是如来佛的中道真意啊。如果执著于来、去两端,便不会见到如来;而去掉两端,如来智慧就显现了,正如《金刚经》说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在中道真意上,《坛经》和《金刚经》所讲道理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坛经》讲矛盾法则,它不是单纯地强调矛盾法则,而是着重指明了不同凡俗的解决矛盾的根本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