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夫妻、朋友、同事等群体若不能超越知识,对知识怀抱超然态度,那么在一起共存的时间越长,就会深深地钻进某一方面的知识、观念和处世的原则之中,越来越固执,越来越缺乏包容心,最后只有通过分离来获得解脱,或者僵持、吵打在一个“对立”的“统一”中,或者貌合神离地在一起生活、共事。在世俗社会里,人不仅常被非正确的知识所折腾,也常被相对性、比较性的知识所折腾。有一则寓言,说有个国王一天发现他的花园里一片荒凉。原来橡树由于自己没有松树那么高大挺拔,因此厌世轻生了;松树又因怨恨自己未能像葡萄腾那样多结果子,也死了;葡萄腾哀叹自己终日匍匐在架上,不能直立像桃树那样开出美丽的花朵,也死了;牵牛花叹息自己没有紫丁香那样芬芳,也病倒了……所有的花草树木都被“对比信息”折腾死了,只有十分细小的心安草能够超越这些要命的“对比信息”,仍然茂盛地生长。
人生也是这样,常被比较的知识信息所折腾。如人的本性都是不患贫而患不均,不均带来的苦恼就是比较他人带来的知识苦恼,均等带来的快乐也是比较他人带来的快乐。像《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应邀坐上杭州西湖的高档酒席,就立即想起“前日独自一个看着别人吃酒席,今日恰好人请我也在这里。”于是感到好快乐、好满足啊。可是当他“独自一个看着别人吃酒席”的时候,却是不快乐的,因为他不能超越那个“看着别人吃酒席”的对比信息,而要让那个“自己不如人”的信息死死地折腾自己。
有个网友对我说,她觉得她男朋友对她的爱啊,总是沒有像她同事的男朋友爱她同事的那个程度,我说这就是知识对比所带来的苦恼折腾。我老岳母也爱抱怨谁对她好,谁对她差一点和不好,这也是对比信息给她带来的烦恼。绝大多数人都是比上不足而比下有余,但人的本性是要往高处攀爬,因此比较也多是与在上之人相比,这个比上不足所获得的知识信息必然是使人不愉快的,有句俗话不是说“人比人气死人”吗?我们比较、计较的是外人的知识信息,让自己活在他人的知识界限中而不能超越,必然很苦很累。人要快乐,必须知足,只有知足才能超越“对比不足”的知识信息,这就是佛家讲的放下分别。“
知足”不仅是佛的美意,教人进取的《圣经》也讲有“知足长乐”之道:“我无论在什么景况,都可以知足,这是我已经学会了的。”若是我们要对比,不应该对比高于自己的他人和好于现在的过去,而应该对比将来,从而超越不如意的现在。《圣经·新约》就说:“现在的苦楚,若比起将来要显于我们的荣耀,就不足介意了。”我们可以套用这句话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现在的曲折,若比起将来要显于我们的光明,就不足介意了。五年、十年以至二十年以前,我向我爱人抒发过许多的理想,但她爱用一句口头禅回答我,叫“做梦!”可是多数理想至今都实现了,那么那时因“做梦”与现实差距而承载的负担和遭受的烦恼,是不是多余的啊?是不是很傻的啊?其实我们今天想象得有“天”那么大的事情,在未来可能只有“芝麻”那么小,于是你在对比知识中“心造”出“天”那么大的包袱来自己扛着,是不是多余的啊,是不是很傻啊!我们对比明天,应该对比光明的明天。既然明天的光明与黑暗不能确定,那么我们就选择光明;因为如果选择黑暗,今天的光明也将变得黑暗。我们在不确定的知识中选择光明的明天,光明的今天就会更加光明,今天的无限光明就会驱走明天的黑暗!这就是快乐人生的良性对比、良性循环。有的人今天过得很快活,但一想到明天就忧虑重重,脸上的喜色一扫而光了。《圣经·新约》中的《马太福音》说:“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生命不胜于饮食吗?身体不胜于衣裳吗?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野地里的草今天还在,明天就丢在炉里,神还给它这样的装饰,何况你们呢!”“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要相信明天的折腾“自有”安排,明天的安排中“自有”福在,明天的福中“自有”乐在。我们对于明天的知识是不确定的,也有可能是不正确的,为什么要拿这个可能不正确的对比信息来折腾今天的自己、牺牲今天的快乐呢!
从前有个老太婆,她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雨伞,小女儿卖扇子,姐妹俩的生意都做得不错,但老人家却每天都是不快乐的。为什么呢?因为天晴的时候,她担心大女儿的雨伞卖不出去;下雨的时候,她又担心小女儿的扇子卖不出去。老太婆在这个矛盾中,就生起恶性循环的心态了。有天有个智者见到这个老太婆,便对她说:“我有个办法让你由‘愁婆婆’变成‘喜婆婆’。”老太婆问道:“你有什么办法啊?”智者说:“办法很简单,每当天晴的时候,你就想想你的小女儿,她的扇子肯定好卖;下雨的时候,你就想想你的大女儿,她的雨伞也一定好卖。”这个不堪烦恼的老太婆立即恍然大悟,原来换一个对比的知识角度看问题,事情就豁然开朗了!
这个智者就代表了智慧,代表智性修养。对比知识信息给人带来的心理负担极其沉重,快乐的人生,应该抹去这些令人不快的对比界限(矛盾),让心情进入时空的圆融极乐之境,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