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秦晖

  秦晖(1953年12月生),现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1981年作为中国文革后首批硕士毕业于兰州大学(研究生),曾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1992年起)、中国农村发展信托投资公司研究员(1994年),现为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中国农民史研究会理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理事、青基会社区文化委员会委员、研究委员会委员、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方法》、《开放时代》、《中国学术》和《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等学术刊物的编委。80年代初秦晖主要研究农民史(土地制度史与农民战争史)。自80年代后期他转向研究经济史(主要为古代商品经济史及中外比较经济史)。 90年代他致力于结合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在结合社会调查与历史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学;包括狭义农民学。

农民地权六论


  之一:关于地权的真问题

  新农村建设更加凸显地权争论

  众所周知,如今的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扩大“公共品”投入,这本来是政府本着“多予少取”的原则为农民办的好事,但我国的体制制约往往会形成“权责颠倒”,把为农民尽服务之责变成向农民行管制之权。于是一些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了对农民“不肯”合作的抱怨。有的提出“免征农业税后对农民的约束机制消失了”,要求重建这种“约束”①;有的地区明确指示“要采取强制措施,确保...

Read more

产权改革与民主


  过去人们常说,如果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就搞不下去,因为特权者会死守旧体制。这话看来不对,事实上无论古今中外许多案例都表明,在某种情况下不改政治不仅可以改经济,而且经济体制可以改得极“彻底”,改得决无半点“社会主义”的残留。祇是

  这种改革将毫无公正可言,它将变成“掌勺者私占大饭锅”的一场超级原始积累过程。道理很简单,特权者也许不愿意放弃权力垄断,但他决不反对,也许还比任何民主主义者更乐於当老闆!

  过去说不问姓资姓社,现在又说不问姓公姓私。其实“姓公姓私”早就...

Read more

中国居民消费率为什么奇低?


  这一轮经济萧条发生以来,“Chimerica”现象成为当今世界上议论的一个热点。但在我国,这个说法同所谓“G2”说一样似乎主要被视为中国地位提高的标志,于是讨论集中于我们为此应该牛气起来摆出经济强国的姿态呢,还是冷静地看到自己的实力还无法与美国相比,因此小心不要被这种“抬举”所迷惑甚至“捧杀”?

  但是其实,“Chimerica”或者说是“中美互补”现象之所以成为当今全球化经济中最醒目的一道风景,主要在于这样一种所谓的“...

Read more

国有资产的“看守者”缺失


  转轨是个很复杂的讨价还价的过程,由于整个社会各阶层的博弈非常复杂,因此所有的东欧国家几乎都举步维艰,任何政策在企业中的落实都是困难的。而中国则比较干脆,用一些经济学家的话来说,权力的集中导致了交易费用的大幅度降低,所有的人都没有讨价还价的权利。比如波兰,它曾经经历过从伊索普到MBO的这么一个发展过程。

  波兰早期的私有化,除了所谓引进了投资的那些企业以外,一般的企业在内部消化的时候全部都是伊索普式的。伊索普式实际上也有个产权集中的过程,但这个集中的过程非常慢,而且经历了非常复杂的调整过程。一个企业的谈判过程往往可以延续一年。

  像罗马尼亚的改革一直到现在谈了十几年都没...

Read more

什么是福利国家


  2007年有几件和福利国家有关的事儿,在我们这里也引起了一些小小的高潮,一个是去年5月份的法国大选,萨科齐以很高的民意支持率当选。因为萨科齐是很反对福利国家的,所以这个当选应该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很多人都认为这使60年代就已出现的福利国家危机的说法开始变得越来越有可能。

  几乎与此同时,在中国,我们知道人民大学的老副校长谢韬写了一篇《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民主社会主义通常被认为是福利国家搞的事儿,这就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谢老之所以这样说,当然是认为我们现在的体制需要变革,而西方的民主福利国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样板。但...

Read more

为什么人们厌恶帝制?


  大灾难的形成机制

  与那些“封建”文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秦以后中国历史的明显特征就是它的大盛大衰。承平之时,“秦制”不像“封建”那样领主林立多内耗,因而可以多次取得“大国崛起”的成就。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说“鸦片战争前中国GDP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今天流传甚广,我以为难以置信。但至少在明初以前,即马可·波罗和郑和的时代,中国的王朝盛世要比当时的欧洲繁荣许多,则应该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我们历史的一大特点是始终无法摆脱&ldquo...

Read more

廉租房制度并非十全十美


  廉租房制度并非十全十美

  当然,这世界上难觅十全十美,廉租房即便像西方那样发展了多少年,制度再完善,还是有弊病的。除了福利国家一般性高福利制度的弊病外,仅就住房福利而言,廉租房制度也有一些独特的问题。一是穷人集中居住的廉租房社区往往人文环境很差。像美国纽约的哈勒姆,芝加哥的罗伯特泰勒豪姆,圣路易斯的普鲁伊艾格,都是廉租公寓楼群,就建筑外观看并不差。我曾开玩笑说就像我住的蓝旗营小区(北大清华合建的教授楼区)——但仅仅是建筑外观而已,讲到治安和秩序就完全两回事了。尤其像美国这样的福利房低覆盖率国家,既不像北欧那样大比例的人口住公房,居民构成比较均衡,也不像印度...

Read more

中国要崛起 中国模式不应崛起


  现在有两种对中国未来的预言,我都不希望其变成现实:一种是中国崩溃论,说中国这样干下去总有一天会天下大乱。老实说按照中国目前的经济能量和对世界经济影响的势头,如果中国崩溃,恐怕世界也要跟着崩溃。即使现在达不到这样的影响,将来也不能排除这种趋势。中国崩溃肯定不是中国的好事,但也不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好事。可是中国如果按照目前的模式一直维持“低人权优势”下的发展,实际上也就是一直以自我剥削的方式成为别人透支的对象。这个优势有什么好?对世界不好,对中国人就真的好吗?我想只是对一些寡头好。

  所以,中国的崛起和“中国模式的崛起”完全是两...

Read more

秦晖:新农村建设凸显“农民组织”问题


现在,让农民组织起来呼声越来越高,但质疑的声音仍然存在。其中一个疑问是,村委会就是村民自治组织。既然已经普遍推广村民自治,村委会已经普遍建立,又何必另起炉灶,发展其他农民组织尤其是农会呢?的确,现在呼吁搞农会的人,有的是认为村级选举有问题,所以需要农会来体现农民的民主权利。但问题在于:村组织如果真是农民民主选出的,就不需要农会了吗?同样逻辑:城里的政府如果也...

Read more

秦晖:“治水社会论”批判


“不治水,照样要专制”: 我国数十年“魏特夫批判”的结论 从“治水社会”中产生“东方专制主义”本是欧洲人“东方观”中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从亚里士多德到亚当·斯密,从孟德斯鸠到黑格尔都或多或少地表达过这类看法。在左派思想谱系中,这种“偏见”也是从马克思、普列汉诺夫直到列宁、托洛茨基都一脉相承的。但是从学术上系统论证这种观点、并把它发展...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