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秦晖

  秦晖(1953年12月生),现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1981年作为中国文革后首批硕士毕业于兰州大学(研究生),曾任陕西师范大学教授(1992年起)、中国农村发展信托投资公司研究员(1994年),现为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中国农民史研究会理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理事、青基会社区文化委员会委员、研究委员会委员、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方法》、《开放时代》、《中国学术》和《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等学术刊物的编委。80年代初秦晖主要研究农民史(土地制度史与农民战争史)。自80年代后期他转向研究经济史(主要为古代商品经济史及中外比较经济史)。 90年代他致力于结合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在结合社会调查与历史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学;包括狭义农民学。

通过改革改掉某些“中国特色”?


  这“福利”不是那福利,这“市场”不是那市场

  近日有专家指出不要对在中国推行福利性医疗保障有幻想,文章题目甚是抢眼——“如果中国搞免费医疗,结果是弱势群体看不上病”。该专家在指出免费医疗据说通常都有的三大弊病——高税收、过度医疗、医疗单位无竞争之后,还特别提醒人们注意一个“中国特色”的问题:“英国搞免费医疗的结果是排队,你是部长首相也得排队。但要是在中国搞免费医疗,那结果就是没关系没权力的人得排队,排十几年的队,而有关系或...

Read more

农业现代化不能只依靠市场


  本文节选自新版《耕耘者言》,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中国社会。

  中国农业现代化目标确定存在着一个内在的悖论:一方面,要发挥农民积极性必须依靠市场和私有化的活力,藉此方能突破社会主义指令经济、克服大锅饭等衍生的种种纰漏;另一方面,一旦突破僵硬的指令性经济,市场发展起来了,国家却又失去了用非市场机制调节市场弊病的能力。可以说,近十几年中国农业的发展,这种内在的悖论是日益严重的。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前半叶,中国农业主要沉浸在享受市场化的成果之中,那么到80年代后期,市场调节带来的蛛网震荡则一天比一天明显。近年来,随着中国农业中市场机制的逐步成熟,农民面临着由日趋巨大的震荡所带来的...

Read more

老百姓为何不满国企改革


 

本文摘自《十年沧桑(修订版)》秦晖 金雁著

 

中东欧诸国中,俄罗斯转轨中的问题是相当严重的。无论在效率上还是公平上都如此。于是一些人一谈中东欧就是俄罗斯,似乎波兰、捷克等都不存在。“俄罗斯化”成了争论中指责对方的一个说辞。而对俄罗斯的指责集中于两点:一是所谓休克疗法,二是“证券私有化”。不管这种主张是好是坏,俄罗斯的经济衰退早在苏联末期就开始了,并且一直延续到普京上台之际。而搞“休克疗法”的盖达尔执政仅半年,从切尔诺梅尔金上台起就说要放弃“浪漫主义改革方式&rdq...

Read more

如何看待改革中的公平问题


 

本文摘自《十年沧桑(修订版)》 秦晖 金雁著

 

我们讲改革通常无非是两个意义上的改革:一个是效率问题,另一个是公平问题。现在看,计划经济与命令经济的区别主要是在效率(尤其是物质生产效率)方面,从人道的角度看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在效率改进方面,命令经济的可逆性或旧体制的“可放弃性”要比计划经济大得多。那么在公平方面呢?

 

公平与否是人们的一种主观感觉。我们讲的“公平”并不是指分配的“平均性”或“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问题,而是一...

Read more

东欧巨变提前发生因统治者放弃执政


  东欧巨变提前发生因统治者放弃执政

  波兰圆桌会议协议工会限权问责不当政

  1988年,梅斯内尔的继任者拉科夫斯基又提出“国有企业商业”,其实就是经理私有化和扩大私营经济的方案,并要关闭亏损的格但斯克造船厂。格但斯克造船厂是当时整个东欧最大的造船厂,在当时也是最大的之一,这个造船厂当然是国营的,这个国营的造船厂恰恰是团结工会的摇篮。这样的做法更是激怒了工人,引起了更大的风潮。当局没有办法,到了1989年初,就只好同意与团结工会谈判,召开圆桌会议。其实这种谈判就是在政府不能任意使用权力,但是又推不到掉责任的情况下不得不跟老百姓就他的权力和责任问题进...

Read more

《论语》是怎么成为经典的?


  今天有些人把《论语》抬高到近乎“儒家圣经”的程度,就像当年把一本薄薄的《毛主席语录》说成是马克思主义“顶峰”一样,今天的“《论语》热”对于儒家,与当年的“‘语录’热”对于马克思主义,到底是弘扬,还是糟蹋呢?

  丧家不是贬夫子 看家方为污仲尼

  李零教授的《丧家狗:我读〈论语〉》引起不小的轰动。这本书我看了之后获益良多,也向李零兄请教过关于《论语》的一些看法。

  总的来讲,我觉得这本书的轰动原因一半在内容,一半在题目。“丧家狗&rd...

Read more

改革出路 限权力+发福利


  我们的政府可以任意花钱,但不想给老百姓花钱就不给老百姓花钱的状态如果不改变,就永远不会有真正财政透明的动力;真的要透明需要政府有动力不是我们有动力。政府怎么才能有动力呢?他每挣一分钱我们都要问责。

  中国的改革进程,如果按通常的说法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已有30多年。而邓小平曾经有个说法:其实,“改革在1975年就开始了。那时的改革,用的名称是整顿”。从个人角度讲,邓小平这样说有其道理。因为1975、1978这两个年份都是他复出掌舵之年。邓小平南巡后经济改革又兴,而“不争论姓社姓资”已成主流声音,于是认为中国、东欧改革...

Read more

多民族国家的多元与认同之道


  天底下不存在着一元化的东西,但是如果真的要讲多元化,在一个多民族国家“左右多元化”是最能够淡化民族认同的多元化的,因此也有利于促进民族和睦与国家统一。在多民族联邦和政治体制的关系上,承认左右多元化的印度国家认同越来越巩固,而不允许左右多元化却突出民族认同多元化的南斯拉夫却解体了,这不令人深思吗……

  在一个多民族国家“左右多元化”是最能够淡化民族认同的多元化的,因此也有利于促进民族和睦与国家统一。承认左右多元化的印度国家认同越来越巩固,而不允许左右多元化却突出民族认同多元化的南斯拉夫却解体了,这不令人...

Read more

知青运动中的“民族命运与个人使命”


  兵团知青和插队知青

  最近热播的电视连续剧《知青》以及关于“知青一代开始左右中国命运”的种种说法使人再次关注那场影响巨大的运动。与任何一国、一地、一个行业或“一代”之类的群体一样,“知青一代”的经历与价值观也是多元的——我甚至认为“知青一代”的多元更为突出。所以我反感那种动辄声称代表一国或一代人立言的说法。我只是作为当年知青中的一员谈谈自己的想法,我想这些想法还是可以引起讨论的。

  要说明的是,当年的“知青”其实分属两大类:农...

Read more

城市新贫民的居住权问题


  对贫民强拆何时休

  不久前刚刚读到海南三亚市“强拆贫民窟”不补偿不安置的报道,今天又看到深圳南山区西丽街道强拆大勘丰寸“农场”“200多农民未获补偿”的新闻,不由得感慨莫名:今天我国大讲“民生”,刘一弱势群体提供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基本福利已成热门话题;但是我国仍然有些最弱的群体,在其他国家属于社会保障第一号对象,却在我们这里不仅“保障”无门,他们自力谋生盖起来的简陋家园还要被某些强大势力犁庭扫穴、扫地出门。

  发达国家的情况就不用说了,我们周边一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