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自由与大国崛起
刘军宁最近提出“大国崛起和文艺复兴”的话题,引起思想界热烈的反响。秋风、吴思、黎鸣都有不同回应。我对这个话题的兴趣仅限于刘军宁说的“文艺复兴从博客开始”这句话。
近年来,我一直对吴思抱怨,自由主义者对互联网视而不见。不知他们脑子里进了什么水。正巧因为自己的车送修,借了吴思的光,蹭了一回刘军宁的车,才有机会追问这位自由主义学者关于互联网的看法。当然我也谈了我自己的看法。
所谓崛起和复兴我认为都不重要,重要的...
作者文章归档:姜奇平
世界看起来是平的,互联网的扁平化,进一步加深了人们的这种印象。但网络本身可能就不是平的。这倒不是说,它是科层的。而是说,网络可能是多维的。从弦论观点看,平面只是二维的,在二维之上,世界还有三维、四维……,乃至十一维,不象是一个平面,而更象是扭卷的甜甜圈。说网络不是平的,这是一个数学上的隐喻,实际意思是,认识质的多样性要有层次、分维度。比如,我们现在认识质量,视角是平的,高质量与低质量,对于GDP来说,是没有区别的。用互联网来提高经济质量,或企业创造高加值,就遇到这样的代际思维瓶颈。
1
庞加莱猜想:打通物理世界与互联网思维的数学隔阂
庞加...
7月26日,在成都发表了一个演讲,针对成都提出的流量经济,谈了些个人想法。压缩一半内容如下。
一、流量经济的概念与成都发展优势。
流量经济按照我们现在的定义是依靠人才流、信息流、资金流、知识流、物资流等要素资源的流动而带来经济效益的经济业态。这里我特别想强调的是带来经济效益,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流量,但是流量能不能带来效益,是下一代发展要主要解决的问题。
从大的经济背景来看,我认为世界经济正在出现一个深刻的转变,这可能是一个长期变化,在过去20年,中国崛起,包括沿海城市崛起,主要依赖的是国际大循环。国际大循环的本质是什么呢?实际上是美国的需求拉动了...
国企改革的出路在共享分用,已经进行了四论。有朋友可能会问:说了半天,能不能举一个实际企业的成功例子,说明共享分用不是空想,而具有实实在在的可操作性。海尔就是这样一个生动的例子。
海尔集团创业于1984年,是全球大型家电品牌,目前已从传统制造家电产品的企业转型为面向全社会孵化创客的平台。企业管理专家林志贤将这种领先于世界一流企业的模式,概括为“互联网时代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见林志贤.新海尔模式:制造业互联网再革命[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7)。
当前,互联网企业有许多共享经济的成功案例,但人们也许会说,他们搞共享...
互联网思维是什么?这是一个超过当代人整体理解能力的问题。它应是50年到100年后,人们才可以比较平实地提出和回答的问题。历史上,让人们在工业化仅发生20年时,就回答出工人的思维和农民的思维有什么区别,勉为其难。道理是同样的。当人类思维在整体上还存在历史局限时,勉强回答这个问题,结果往往是,实在一点的人会说,互联网思维根本不存在,因为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区别;而不甘心的人,会随手从身边经验中拎出某一条作为答案,往往说出即过时。
我在写《网络经济》这本书时,深入思考过这个现象。认为症结在于,我们谈互联网时,思考的对象是属于网络的,但使用的方法却不属于网络。因此我在多个专业场合,提出&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