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姜奇平

姜奇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互联网周刊》主编。1962年7月生,198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曾工作于国务院信息办政策法规组、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著有《新文明论概略》(上下卷)、《信息化与网络经济》、《网络经济:内生结构的复杂经济学分析》、《分享经济:垄断竞争政治经济学》、《后现代经济》、《长尾战略》等,译有《浮现中的数字经济》。获得2008年度中国信息经济学会论文一等奖。

个性自由与大国崛起


 从互联网的实践中提出一种新的“人的理念”,会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个性自由。

  刘军宁最近提出“大国崛起和文艺复兴”的话题,引起思想界热烈的反响。秋风、吴思、黎鸣都有不同回应。我对这个话题的兴趣仅限于刘军宁说的“文艺复兴从博客开始”这句话。

  近年来,我一直对吴思抱怨,自由主义者对互联网视而不见。不知他们脑子里进了什么水。正巧因为自己的车送修,借了吴思的光,蹭了一回刘军宁的车,才有机会追问这位自由主义学者关于互联网的看法。当然我也谈了我自己的看法。

  所谓崛起和复兴我认为都不重要,重要的...

Read more

科学好,科学主义坏


  科学与科学主义截然不同,科学主义是科学的扩大化和走极端

  前段时间,宋正海等上百位学者联合签名,“恳请学术界彻底搞清‘科学’的定义,恳请谨慎使用‘伪科学’一词,恳请将‘伪科学’一词剔除出科普法”。引起反伪科学人士的强烈反应。双方唇枪舌剑,发展到几乎要在电视镜头前动粗的地步,味道开始发生变化。我反对“将‘伪科学’一词剔除出科普法”,因为那会放过真正的伪科学;我认为需要做的是加一句“反对滥用‘伪科学’名...

Read more

重新回到斯密


 理科生们在商业上惨遭失败,许多都是栽在忽视人文心理特征这一点上而不自知。

  在思考新千年的经济为什么会如此急剧地滑向感性和精神的方向时,我们感到了回到斯密、从源头上重新梳理经济学思路的必要。

  在现实中,Web2.0的核心,除了个性化,还要包括感性和精神这两个主题词。如果必要,我们也许应该扩大或跳出Web2.0,思考未来的方向。为此,需要在优秀人文成果中寻求更广泛的智力支持。

  带着这个角度重读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原著,我忽然发现一个长期被掩盖的事实“真相”:《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其实是同一个经济学的上下册&m...

Read more

艺术的消亡


  Web2.0中出现了艺术消亡的先兆。如果有人声称艺术将会消亡,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摇头:这是不可能的。追问“不可能”的论据何在,最有力的一条就是:艺术怎么可能消亡呢?这真是个好论据。

  任何有产生的,都会消亡。艺术不是从来就有,也不会永远存在。产生和消亡全看条件。艺术产生的条件,就是生活被异化,生活不再美;而生活一旦复归人本,生活本身美,艺术就会消亡。那时艺术家还在,只是边缘人物;鼓瑟吹笙,不过自娱自乐。

  Web2.0的现实是:高度生活化而非形式化的审美活动(如胡戈的恶搞),正在瓦解高度形式化而非生活化的审美(如陈凯歌的《无极》)。Web2.0们...

Read more

Web2.0之读图时代


  我们延续“感性学”(Aesthetics)这个话题。当前,Web2.0投资的热潮,正从文字博客转向视频博客。这让我想起,W.J.T.米歇尔有一个说法,后现代的潮流,正从“语言转向”发展到“图像转向”。

  如果这里包含某种规律,Web2.0们就有理由琢磨一下这一趋势,与手头的工作,是什么关系。感性学是相对于理性学(Economic)的另一门研究福祉的学说,专门研究理性经济人漏算的财富。“图像转向”中的视频、游戏、动漫,就是理性学的盲区,大约值一万亿元。

  世界正在进入读图时代...

Read more

从行政生态看有中国特色电子政务


  对电子政务来说,“有中国特色”这一提法本身,就反映了行政生态学的观点。有中国特色的电子政务,就是适合中国行政环境的电子政务系统的选择。“中国特色”是环境与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我们通过行政生态研究,初步建立了如下判断:

  有中国特色电子政务不同于一般电子政务的第一个特点,在于它是新型工业化类型的电子政务。

  当前,主要发达国家推行的电子政务,并非新型工业化类型的电子政务,而是具有工业化完成阶段特点的电子政务。主要表现在:第一,电子政务的理论基础,普遍从强调政府规模和成本控制的公共选择理论,转向强调政府效能发挥新公共管理理论...

Read more

网络可能不是平的——互联网弦论系列谈之六


  世界看起来是平的,互联网的扁平化,进一步加深了人们的这种印象。但网络本身可能就不是平的。这倒不是说,它是科层的。而是说,网络可能是多维的。从弦论观点看,平面只是二维的,在二维之上,世界还有三维、四维……,乃至十一维,不象是一个平面,而更象是扭卷的甜甜圈。说网络不是平的,这是一个数学上的隐喻,实际意思是,认识质的多样性要有层次、分维度。比如,我们现在认识质量,视角是平的,高质量与低质量,对于GDP来说,是没有区别的。用互联网来提高经济质量,或企业创造高加值,就遇到这样的代际思维瓶颈。

  1

  庞加莱猜想:打通物理世界与互联网思维的数学隔阂

  庞加...

Read more

流量经济与产业升级


  7月26日,在成都发表了一个演讲,针对成都提出的流量经济,谈了些个人想法。压缩一半内容如下。

  一、流量经济的概念与成都发展优势。

  流量经济按照我们现在的定义是依靠人才流、信息流、资金流、知识流、物资流等要素资源的流动而带来经济效益的经济业态。这里我特别想强调的是带来经济效益,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流量,但是流量能不能带来效益,是下一代发展要主要解决的问题。

  从大的经济背景来看,我认为世界经济正在出现一个深刻的转变,这可能是一个长期变化,在过去20年,中国崛起,包括沿海城市崛起,主要依赖的是国际大循环。国际大循环的本质是什么呢?实际上是美国的需求拉动了...

Read more

海尔模式是世界级成功经验


  国企改革的出路在共享分用,已经进行了四论。有朋友可能会问:说了半天,能不能举一个实际企业的成功例子,说明共享分用不是空想,而具有实实在在的可操作性。海尔就是这样一个生动的例子。

  海尔集团创业于1984年,是全球大型家电品牌,目前已从传统制造家电产品的企业转型为面向全社会孵化创客的平台。企业管理专家林志贤将这种领先于世界一流企业的模式,概括为“互联网时代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见林志贤.新海尔模式:制造业互联网再革命[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17)。

  当前,互联网企业有许多共享经济的成功案例,但人们也许会说,他们搞共享...

Read more

网络思维是结构思维——互联网弦论系列谈之三


  互联网思维是什么?这是一个超过当代人整体理解能力的问题。它应是50年到100年后,人们才可以比较平实地提出和回答的问题。历史上,让人们在工业化仅发生20年时,就回答出工人的思维和农民的思维有什么区别,勉为其难。道理是同样的。当人类思维在整体上还存在历史局限时,勉强回答这个问题,结果往往是,实在一点的人会说,互联网思维根本不存在,因为实在看不出有什么区别;而不甘心的人,会随手从身边经验中拎出某一条作为答案,往往说出即过时。

  我在写《网络经济》这本书时,深入思考过这个现象。认为症结在于,我们谈互联网时,思考的对象是属于网络的,但使用的方法却不属于网络。因此我在多个专业场合,提出&l...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