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郭梓林

郭梓林:科瑞集团副董事长;北京大学产业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常务副所长;企业文化师国际职业标准首席终审专家;中国企业文化管理师认证委员会评定委员,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特邀研究员,江西财经大学客座教授,华东交通大学兼职教授。
讲课程:《企业家的企业文化》、《企业中的经济学》、《以人为本——企业管理的基本理念》、《经济学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经济制度与市场文明》、《MBA离企业家有多远》

新作:《人格担保悖论》


人格担保悖论

(原载《经济学家茶座》第46辑)

 

    如果我们认同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那么,我们就应该坚信,在市场条件下,所有抵押物的价值,都大于通过抵押而获得的物品(如货币)价值。比方说,以房产作为抵押物的贷款,其额度一般只有房产评估值的50%-60%(而由银行做出的评估,往往只有市场价的70-80%)。抵押物之所以不能以其市场价格获得全额贷款,是因为银行的商业模式是以钱挣钱,所以,钱必须有计划地流动起来。银行以抵押方式放贷的初衷不是为了得到抵押物,而是为了防范风险,使放出去的钱能按时连本带息收回来,否则债务人到期还不了,把房子砸在银行手里...

Read more

做大事者不可不知的一段文字


《大学》最后一段原文 :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白话译文:

    孟献子说:“养了四匹马拉车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要养鸡养猪了;祭祀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养牛养羊;拥有一百辆兵车的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养搜刮民财的家臣。与其用搜刮民屠的家臣,不如用偷盗的家臣。”这个意思是说,一个国...

Read more

“四大自由”


    在1941年6月,罗斯福任曾经发表的一个演说,在演说中提及过“四大自由”……
    第一是言论和发表意见的自由——在世界每一个地方。
    第二是每个人以自己的方式崇拜上帝的自由——在世界每一个地方。
    第三是不虞匮乏的自由——从全球的角度说,意味着保证使每个国家的居民过上健康的和平时期生活的经济共识——在世界每一个地方。
  第四是免受恐惧的自由——从全球的角度说,意味着世界范围的裁军,它是如此全面彻底,以致任何国家都无法对他国...

Read more

汪丁丁的妙语


由认真对话可以产生思想

汪丁丁

 

我只写前面的几句:

所谓“历史”,就是一系列偶然事件。
所谓“传统”,就是偶然事件在我们头脑里形成的偏见。
所谓“偏见”,就是节省认知成本的规则。虽然,“没有免费午餐”。

在古希腊传统里,对话是真理呈现自身的方式,“对话的逻各斯”。
在古代东方,尤其古代中国传统里,自省是真理呈现自身的方式,“Ritam”或“明德”。

在对话传统里,任何理解之前先有表达,任何表达之前先有关于重要性的感受。
所以,不可说的,必须沉默。没有感受,就要有沉默,否则就是不认真。虽然,我们很难永远认真,因为必须在幽默与严肃之间维持日常生活及其乐趣。所以...

Read more

经济发展的合理限度在哪里?以及幸福在哪里?


关于中国的问题

——《中国问题》序

汪丁丁

 

    这本书,是为思考中国基本问题的读者准备的“人文与社会”跨学科系列讲座记录稿的第1辑。这一讲座系列,始于2009年春季,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主办,面向校园里的师生和校园外的公众,主旨在于拓展中国经济学的视野。因为,作为中国经济学家,我们首先需要回答的是这样一个经济学问题:经济发展的合理限度在哪里?

 

    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过程,其实有两重涵义。首先,在现象的层面,一个人的生命过程由他经历过的事件(记得住的和记不住的)串接成...

Read more

关于“富二代”问题


  关于“富二代”问题

  答《中华工商时报》记者木佳问

  

      问:改革开放30多年,民营企业家在给自身和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也迎来选接班人的矛盾——未来5-10年,我国300万企业将进入接班换代。但“90%的家族创始人希望子女接班,95%的子女却不愿意接班”。为什么会出现富二代不愿意接班的问题?您如何理解民企老板的这种心态?

  

      答:“接班在中国人的意识中,其实是一个很具传统色彩的概念...

Read more

执着与人生幸事


人在年轻时,以“无”追“有”,所以要讲执着;人到中年,以“有”追“有”就开始要讲随缘了……(给一位执着的朋友的短信)

 

孔子曰:人生第一幸事为聚天下英才而交之;二为俯仰天地而无愧天地;三为天伦之乐。

 

幼年时有父母,人生道路有明师,成功之时有知己,不愧为三大幸事。(收到彭中天的短信)

Read more

中国大学精神虚脱?


复旦校长杨玉良称:

 

中国大学精神虚脱 成为就业服务站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22日08:59  中国青年报
 

     在很多中国高校多年来一直发誓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的背景下,英国职业与教育调查公司QS最近公布了“2010亚洲大学前200名”排行榜,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连亚洲前10名...

Read more

憨山德清


  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憨山德清

 

  憨山德清 (1546-1623),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俗姓蔡,字澄印,号憨山,全椒(今属安徽省)人。宣讲三教一理,主张禅净双修。其佛学思想受莲池祩宏的影响颇深,与紫柏真可堪称至交,突出功业是中兴曹溪。

  他的学问,幼师孔子,少时师老庄,最后皈于佛。七岁时叔父去世,就问叔母,人死后向何处去?不久,另一位叔母生孩子,他随母亲去探望,就问母亲,婴儿何处而来?对生死来...

Read more

你相信“改变的力量”? (1)


改变的力量

第384期

时间:2007.4.12-14

地点:海南三亚华宇皇冠假日饭店

 

 

 

关于“改变的力量”课程:

我们无法用相同的自己

得到不同的未来

在过去与未来之间

我们有着改变自己的需要

人们总是相信过去不等于未来

始终期望明天会更好

而关键在于是否还能在现在

让自己有所不同

终其一生,

人们一直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

“我到底要如何,才能够……”

这是人类科技最大的突破

是人类文明最终的到达

人终于可以透过改变

成为心目中理想的自己

谨以改变的力量课程

献给所有愿意为生命努力不懈的朋友

 

 

本人作为第384期学长,以...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