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人士”看走眼的背后
张立栋
人就怕翻旧账。记得本轮新股上市之前,有“机构人士”言之凿凿,说两只新股被爆炒的可能性极低。理由听上去也很充分——一方面股市上半年经过大幅反弹后,目前正处于调整期,资金流入股市的意愿已有所下降。另一方面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后,机构参与打新的热情比以前低,即使参与了网下申购,上市首日拉抬股价的可能性也很小。
当面对桂林三金近二十元的发行价时,我惊奇地发现,某些“机构”们显示出散户...
作者文章归档:张立栋
“机构人士”看走眼的背后
张立栋
人就怕翻旧账。记得本轮新股上市之前,有“机构人士”言之凿凿,说两只新股被爆炒的可能性极低。理由听上去也很充分——一方面股市上半年经过大幅反弹后,目前正处于调整期,资金流入股市的意愿已有所下降。另一方面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后,机构参与打新的热情比以前低,即使参与了网下申购,上市首日拉抬股价的可能性也很小。
当面对桂林三金近二十元的发行价时,我惊奇地发现,某些“机构”们显示出散户...
最近几天,几宗并购案让旁观者看得荡气回肠。
一宗是,上海家化股权竞购战终于尘埃落定。在与海航的竞争中,平安竞标获胜得到上海家化集团100%股权,入主上海家化(600315SH)。
另一宗则是:在经过几十天“延期批复”的悬念纠结后,商务部终于批准百胜私有化小肥羊。也就是说,不久的将来,小肥羊(0968HK)将退出香港股市。
两宗并购,或进入收官或已尘埃落定,都是近期产业新闻中的耀眼篇章。
不过,这看似毫无关系的两件事其间的某种理念关联却值得我们思考。
在我看来,同样面对一家上市公司,同样为了股东价值最大化,一个选...
神州泰岳最近遇到点麻烦:十一月二日该公司披露的一条公告引发市场担忧,公司股票也出现明显波动。
这是一条看似普通的公告,告诉广大投资者,神州泰岳主要收入来源飞信业务合同已于10月31日期满,续约的商务谈判截至目前尚未完成。
投资者为什么担忧呢?因为飞信业务如果不能续约,那么公司业绩一定会遭受重大影响。三季报显示,这家公司飞信业务2011年1月~9月实现收入4.55亿元,占总收入的近六成。
也就是说,过半的收入会受到影响,投资者当然很着急。
其实,神州泰岳的事情并不偶然,在A股市场两千多家上市公司中,类似倚重单一收入来源或单一客户的公司并不少见。所...
描述中国经济现状乃至做一中期预测,都愈发离不开个“钱”字。
钱,短期叫货币,中长期称之资本,钱之多寡,兹事体大。
宏观经济,有充足流动性就可以促进投资,激励消费,拉动就业和GDP。而在微观公司层面,有了宽裕现金,则能够完成投资计划,优化市场供给。
不过,钱之多寡变化多端。目下之中国产业公司层面,可谓“钱景”各异,于是也就生出来许多烦恼来。
我们看到,先有全民“高利贷”的热潮,由于体制内外利差巨大,有实际资金需求的个体机构却无法享受常规的低利率,于是稍有闲钱的人们纷纷行动起来...
描述中国经济现状乃至做一中期预测,都愈发离不开个“钱”字。
钱,短期叫货币,中长期称之资本,钱之多寡,兹事体大。
宏观经济,有充足流动性就可以促进投资,激励消费,拉动就业和GDP。而在微观公司层面,有了宽裕现金,则能够完成投资计划,优化市场供给。
不过,钱之多寡变化多端。目下之中国产业公司层面,可谓“钱景”各异,于是也就生出来许多烦恼来。
我们看到,先有全民“高利贷”的热潮,由于体制内外利差巨大,有实际资金需求的个体机构却无法享受常规的低利率,于是稍有闲钱的人们纷纷行动起来...
中信证券即将登陆香港资本市场,如果不出意外,这家国内最大的券商H股顺利挂牌并无太大悬念。
不过,就在这个当口,国内媒体“发掘”出了一条“令人吃惊”的新闻——不少媒体注意到,在中信证券近期发布的H股招股说明书中,公司居然主动披露了19条公司在过去3年中发生的违规事件,其中包括7条员工违规以及12条监管违规记录。
面对此景,国内媒体大呼中信证券真的是太“坦诚”,甚至有点“傻”了。
细看H股招股说明书你会看到,公司在过去3年时间里发生了19宗...
中国经济未来走势会如何?国内国际专家各有一套说法。
国际范围来看,对中国整体经济后市看法分歧巨大,也由此,近期围绕中国经济前景的押宝行动又一次甚嚣尘上。
押宝中国的主角依然是看起来精于此道的对冲基金。
比如,伦敦对冲基金经理休。亨德利,其管理的一只旨在从中国经济放缓中获利的对冲基金的价值在过去两个月里大幅飙升。这和安东尼。波顿等重量级投资者看多中国持完全不同的看法。
他们的操作并不复杂,以亨德利的基金为例,通过建立了一系列空头头寸,做空高度依赖中国需求而周期性很强的日本企业信贷。
通过和中国经济紧密相关的金融产品来建立空头头寸,这是一...
最近,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更改用途(项目)的事情又多了起来。有媒体甚至把其中一些公司集中起来亮了相,不看不知道,资金进了一些公司以后它们的影子就变得扑朔迷离起来,不仔细盯着点,真就不知所终了。
说起来,一家公司IPO进入资本市场,之所以成功说服投资者拿出真金白银,无外乎两个因素:此前的业绩和即将启动“好项目”的吸引力。过往业绩自不必说,除非是虚假陈述,一般来说还是可信的。
但是,未来的“好项目”究竟能为公司带来什么,究竟能不能为投资者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则是个未知数。投资者的钱交给公司管理层,除了靠他们的商业判断力,最重要...
这几天,有关大股东增持公司股票的消息被广泛关注。
先看一组数据,8月以来有74只A股发布了174份股东增持公告,累计公告增持额达到16.25亿元,呈明显上升势头。而在以上174次公告增持中,公司股东、高管和个人股东的公告增持次数分别为26次、144次和4次,增持额分别为14.62亿元、1.45 亿元和0.17亿元,占比分别为89.98%、8.95%和1.07%。
也就是说,8月以来上市公司高管和大股东增持“十分给力”。
其实,...
随着近来上市公司中报披露进入密集期,一个早已显露却未被足够重视的现象呈现在人们面前:有越来越多上市公司介入了“高利贷”,而这些放贷行为在合法外衣之下暴露出越来越大的风险。
最新数据表明,至少有近70家上市公司通过委托贷款形式进行资金借贷生意,涉及金额数百亿元。而这些利率远高于银行的委托贷款风险显现:有相当数量委托贷款被借方申请展期,时间三个月半年不等;更有一些公司公告暗示其借款对象还款困难。
我们认为,相当数量上市公司热衷高利贷并成为影子银行,除增加上述公司自身风险外,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是:金融市场事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