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刘国均

刘国均,男,1954年8月生人,北京市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高级政工师,北京云志源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北京市密云区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密云区美术家协会会员,主要著作有《古代用人通鉴》《超越韦尔奇》《以史为鉴用人艺术》《遗失的头盖骨》《故乡的老槐树》《谍战云蒙》等,并主编了《檀营乡志》《白马关村志》《黄峪口村志》《东邵渠村志》等10余部志书,其美术作品多幅在北京参展并获奖。名字被收入《中国专家大辞典》。Email:[email protected]; QQ76348716

请把决定官员命运的黑板擦交给群众!


  9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领导干部研讨班上讲话指出:今年以来,一些地方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从这些事件中反映出,一些干部缺乏宗旨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作风飘浮、管理松弛、工作不扎实,有的甚至对群众呼声和疾苦置若罔闻,对关系群众生命安全这样的重大问题麻木不仁。

  我理解这里说的一些干部,相对我国干部整体来说是少数,但就其绝对数来说不会是少数,应该是有相当一部分干部,存在着对群众的呼声和疾苦置若罔闻,对关系群众生命安全的重大问题麻木不仁。要不然的话,我国的生产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事故等也不会此起彼伏。

  何以一些干...

Read more

“开明专制”解决不了中国的腐败问题


  面对中国屡禁不止的腐败问题,有人开出药方,认为中国官员腐败问题,不仅是选拔体制问题,还有民族历史和文化上的原因,因此中国要想真正建立清廉吏治,可以借鉴新加坡的“开明专制”。新加坡之所以吏治比较清明,就是因为它在开明专制的前提下,实行相对民主。而这种开明专制下的严刑重典和相对民主,可以保证更多的有贪污欲望的腐败官员在严刑重典面前望而却步。

  对新加坡的吏治清明与其开明专制有什么直接关系,我没有研究过。但感觉中国走这条路恐怕行不通。自从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行市场经济以来,我们重办了一批又一批腐败分子,杀了一批包括成克杰、胡长清等高官在内的腐败官员,可是也没能...

Read more

精简县乡机构和人员,不能靠财政部单打独斗!


  财政部网站日前公布《2008年中央财政对地方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奖励和补助办法》。根据该办法,财政部将对各地2007年县乡政府精简机构和人员给予一次性奖励。撤并1个乡镇或区公所奖励50万元;比2006年减少财政供养人员1人奖励4000元,同时对人员增长超过全国地方平均水平的县,超过部分按照每人扣减500元。

  财政部初衷是好的,想尽快改变我国有些地方县乡财政吃紧的状况。应该说县乡财政吃紧的问题,确实是我国县乡机构和人员臃肿造成的,解决一些地区县乡财政吃紧的问题,精简机构和人员不失为一种有效措施。但这种措施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肤浅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达...

Read more

政府采购该好好整治了!


  前两天,我的一个在事业单位当主要领导的朋友告诉我说:他们单位政府采购的一批电脑的价格比商场同类电脑价格高出1/3。他说:每次政府采购的商品的价格都比商场高,不要还不行,自己采购又没权利,所以只好拧着眉头接受。他说:我不好直接反映这个情况。你爱写博客,你把这个情况向社会反映一下。我说:写一下可以,但不一定管事。

  政府采购,是一个国家各级政府为从事日常政务活动或为满足公共服务,利用国家财政资金和政府借款购买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由于采购的主体是政府,是一个国家最大的消费者,购买力非常大。据有关资料,欧共体各国政府采购总额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4%左右;美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

Read more

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


  《学习时报》近日刊登中央党校董得刚教授的一篇文章,主要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不是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而是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

  董文的论据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逻辑,生产力和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定力量,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都是由它决定并且以它为转移的。而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都是发展生产力和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尽管也很重要,但终归是为目的服务的,前者要与后者相适应并随着后者的变化而作调整,后者无疑比前者更根本。

  董教授的话听起来似乎有一定道理,但认真分析起来,不但没有道理,还是一种很危险的实用主义的态度。...

Read more

鼓励财产性收入要注意防止贫富差距扩大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应该说,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绝对是件好事,但要注意由此政策刺激已经够大的贫富差距更加扩大,给中国社会增加不稳定因素。

  我们知道,所谓财产性收入,包括由家庭拥有的动产收入和不动产收入。动产收入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收入如房屋、车辆出租等获得的收入。

  拥有财产性收入,最基本的前提是拥有“剩余财产”。如果只是拥有财产不能创造财产性收入。财产分为必要财产和剩余财产,如果只是拥有必要财产,即除了用来维持最低生活保障的财产,还不足以创造财产性收入。只有拥有剩余财产,即除了用来维...

Read more

中国敲响了新一轮农村土地改革的钟声


  

资料图片:6月25日,长水村村民在劳作。江西武宁县罗坪镇长水村是赣西北的一个普通山村。这个村人均耕地7分,山地却有70亩。林地一直是村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2004年,江西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春风吹进长水,全村12.4万亩山场全部分山到户。

  自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中国在农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打破封建社会农村生产关系,把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建立了土地农民家庭所有制。由于打碎了农村封建的土地关系,建立了土地农民家庭所有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可惜的是好景不长,这种符合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

Read more

企业家:请你不要再迷信木桶原理了!


  在企业管理上,有一个木桶原理。是说一只木桶盛水多少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一个企业就像木桶一样,竞争力大小不取决于某个部门、某项业务工作最强的,而取决于最差的。

  木桶原理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提出来的。自彼得提出木桶原理后,受到企业界广泛推崇,许多企业家把它作为圣经宝典,不断下大力量加长短板。应该说彼得的木桶原理有一定道理,它告诉企业领导者要学会抓薄弱环节。从这个角度来说,木桶原理没有错。

  但是如果把它作为核心理论来指导企业管理,就大错特错了。

  我们知道,企业终究不是木桶。作为木桶,当然是所有木板又高又齐为好。但是作为企业,特别是...

Read more

30年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完善还是新民主主义的回归?


  我们的改革已经走过30个年头。30年改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我们的主流理论家们把这一切都归结为是由于改革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结果。

  那么,到底是改革完善了社会主义,还是让社会主义重新回归到新民主主义?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

  我们党的历史教科书,把1919年的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段历史称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

  所谓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结成民主统一战线,反对帝国主义和...

Read more

我们到底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什么?


  我们到底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什么?

  --与俞可平先生商榷

  俞可平在2008年6月10日的《北京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章,内中提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执政的共产党人的所作所为,归根结蒂就是为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保障,就是最大限度地有利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更具体地说,社会主义应当通过具体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最大限度地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首先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根本...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