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梁发芾

中国兰州记者
个性介绍:
避席畏闻文字狱,码字只为稻粱谋 "

“建设型财政”与公共财政背道而驰


  面对中国经济下行态势,各地相继抛出一系列的投资计划。此一轮投资的规模,有报道说是12万亿元,也有专家估计可能达到17万亿元之多。总之,又是政府投资的盛宴。

  此次投入的资金来源,有中央财政投入,但主要的是地方配套,有地方财政投入,也有地方债,还有政府贷款以及民间投资。据统计,已公布的23项8418.15亿元的投资中,地方财政的负担25%~50%不等。

  有此豪赌可见目前中国各级政府财政仍然是建设型财政,与中国曾经致力于建设的公共财政距离遥远。大致来说,建设型财政是以经济建设为支出重点或主要内容的财政,它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而公共财政则与市场经济相适应,是为市场经济服务的...

Read more

种粮大户为何依赖高利贷?


  《半月谈》记者近期在一些产粮大县调研时了解到,在土地流转加快、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节节攀升、种粮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种粮大户普遍“钱紧”,一些地区甚至出现种粮大户靠借“高利贷”种地现象,资金短缺成为困扰大户的“紧箍咒”,使他们种粮意愿下降。

  一两千年以来,农民遇到急难事,能够选择的往往就是高利贷。在现代金融业已经很发达的今天,农民仍然离不开高利贷。这实在不好理解的事。

  皇权时代,农民遇到灾荒,迫于生计,或者在青黄不接,遭遇皇粮国税催逼的时候,借高利贷是最常见的事。历朝历代,对于高利贷都是谴责不断...

Read more

为什么要关注《预算法》


  全国人大网就预算法修正案(草案二次审议稿)征求意见,据全国人大网披露,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共有19115人次通过网络提出意见共计330960条。

  33万条意见,比去年个税法修订时所征得的意见还多,说明中国人对于《预算法》越来越关注了。

  虽然一些研究中国财政史的专家把中国历史上王朝的财政收支计划也叫做预算,但是,严格意义上的预算,或者说现代预算制度,起源于英国,清朝末年时由留学生、外交官、传教士等传入,并被清朝政府采纳,清政府曾经试办了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的预算,在中国财政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现在预算制度与传统的财政收支制度不同的地方在于,现代预...

Read more

预算是公开了,质询还没跟上去


  中央部委的预算,近日公开了。我注意到,相对于过去,今年部委公开预算后,舆论的关注明显减少,报道也比前两年少,引起的争议也不多。

  今年是预算公开的第三年。从一百前年晚清尝试建立现在预算制度,到民国的预算公开,到后来的将预算作为国家秘密,拒绝人们知悉相关数字,再到近年中央部委公开预算,应该说,历史长河拐了一个非常大的弯,甚至可以说一百年又重回原点和起点,但从大趋势来说,现在的预算公开是重新处于进步的起点上,朝着好的方向向前发展。这一点,是务必能够看到而且应予肯定的。

  但是,预算公开这个可喜进步,不能掩盖可能存在的问题。对于预算公开,我觉得有些偏向需要警惕。对于有关部门...

Read more

史上政府财政增收的情色秘笈


   中国历史上的政府,一般给人以道德捍卫者的形象示人。不过非常有趣的是,当政府的收入与道德的维护发生矛盾的时候,政府宁可将增收放到第一位而牺牲道德。

 
  据说卖淫是最古老的职业,但是卖淫行为总是与道德不甚相容。但是,为了取得足够的财政收入,春秋时期齐国的宰相管仲就率先设立官办妓院,“置女闾七百,征其夜合之资,以充国用”。国家设立妓院,让妇女操皮肉生涯,为国家增加财政收入,这显然是与社会道德风尚不相符的。
 
  到了宋朝,政府“设法卖酒”,更是用情色为诱饵,刺激酒的消费以增加政府的卖酒收入。
&...

Read more

非税收入大幅增加是可怕的倒退


   不久前,媒体报道说,今年第一季度税收增幅大幅下降,但非税收入已成为地方财政增收的主力军,对部分省份一季度财政增收贡献率达七成。

 
  国家财政收入可以分为税收和非税收入。非税收入主要是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彩票公益金、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罚没收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等。
 
  在发达国家,政府收入绝大多数是税收,非税收入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比重是非常小的。如本世纪初的美国,政府收入中税收占93.8%。中国2011年全国财政收入10.37万亿元,其中税收收入8.97万亿元,税收收入占比达86...

Read more

住房公积金不可援建保障房


  最近有消息说,根据住建部工作安排,今年上半年将加快修订《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将扩大制度覆盖范围,拓宽资金使用渠道。权威人士分析称,公积金资金规模庞大,使用渠道必将进一步拓宽,比如援建保障房。

  一方面是住房公积金有2.1万亿元的沉淀,另一方面保障房缺少资金。用住房公积金援建保障房,似乎是一项不错的选择,在道德上好像没有问题。可是,问题并不这样简单。

  住房公积金是职工的集资,本质是一种互助基金,产权最终属于交纳公积金的职工。公积金的功能是为职工购房提供金融支持。当缴存者需要购房的时候,就可低息得到公积金贷款,相对于商业贷款,公积金的利息是比较低的。不过,这种好处的前...

Read more

公平税赋何处着手?


  经国务院批准,从2012年开始,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此政策带来的减税规模,说法不一,有媒体称,据权威部门测算,政策实施后蔬菜流通环节减税规模将达150亿元。而广发证券的粗略测算结果为中国蔬菜流通业年增值税征收额不超过50亿元。而专家也认为,按常识来判断,政策实施后的减税规模不会很大。

  相对于一年近10万亿元的税收,数十亿元的免税规模实在算不了什么。那么,它的意义在什么地方?我以为,如果它是生活必需品免税的起点,那么,其意义将不同寻常;如果就此打住,仅仅就是免除蔬菜流通中的数十亿元增值税,那么,其意义就止于此而已。

  现代税收理论人为,生活必需品应该低税或者免税。...

Read more

重税不可持续


  致力于研究中国财政税收问题的中央党校周天勇教授最近接受媒体采访时断言,“90%的企业不偷税漏税可能会倒闭”,“财税体制如果不改,倒闭或破产的企业会越来越多,失业率会越来越高。”

  周天勇教授所说绝不是危言耸听。重税必然压垮企业,重税必然不可持续。

  说到重税的影响,不妨来看看着名的拉弗曲线。1974 年, 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商学院教授阿瑟·拉弗为了说服当时福特总统的白宫助理切尼, 使其明白只有通过减税才能让美国摆脱“滞胀”的困境,即兴在华盛顿一家餐馆的餐巾纸上画了一条抛物线,这就是着名...

Read more

关于宏观税负 别拿国际标准唬人


  近日,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解答当前财政热点问题时表示,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目前的宏观税负水平并不高。这位负责人介绍,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口径计算,2010年,我国宏观税负为26.4%,2009年为25.3%。

  按照财政部的说法,所谓国际通行的标准,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口径,政府财政收入包括税收、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但不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这些收入加总后与GDP的比例,就是宏观税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宏观税负的标准没有问题,按照这个标准,可以将规范的发达国家的一切政府收入都全部囊括进去,得出精确的结论,但问题在于,这...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