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刘玉凯

河北人,业余爬爬格子,满足一下虚荣心。

2014年第10期《小说月报》简读


 

      这一期的杂志拿到的比较早,可是读完之后却多少有些失望,让我大呼过瘾的小说几乎没有。

还是先说喜欢的,这期在阅读上最有吸引力的当属蔡俊的《北京一夜》,小说开头便说: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既然是故事,作家便开始亦真亦假的讲起来。毋庸置疑,小说充满了悬念,在舒缓紧张的节奏中,让我们相信了一个人命运的改变的确会因为一件小事。无论是成为植物人的女主人公,还是“我”,他们既定的人生从出生就已经注定了,原谅我说这句话,因为我越来越相信宿命论了。“我”的一切奔忙,其实都是在救赎,以求心灵的...

Read more

一部有灵魂的电影:《赛德克.巴莱》


 

 

 

除了国外的大片,我对国内的电影看的一向不多,直到有一天,一个朋友对我说,你应该看一下《赛德克.巴莱》,这部电影很不错。

怀着好奇心,在网上胡搜一通,一部将近3个小时的大陆版电影,一气呵成,看完后,我打电话对朋友说,震撼!

《赛德克.巴莱》是一部台湾少数民族赛德克人抗日的电影。故事取材于历史事件“雾社起义”。雾社位于台湾中州地区的南投县,这里山高水秀,资源丰富,居住着赛德克人、泰雅人等,他们刀耕火种,狩猎山林,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1985年,甲午海战中国失败后,被迫把台湾岛割让给了日本。日本占领台湾之后,为了尽快的...

Read more

2014年第9期《小说月报》简读


 

 

 

17号拿到的刊物,邮局给的原因是下雨天不发货,这是什么理由啊,小地方就是小地方啊,不知道从哪里订期刊收到的能早一些?

这一期的中篇小说竟然有5篇,短篇的比重少了。

其实我挺喜欢读中篇的,有时候也很过瘾,比如上一期的《世上已无陈金芳》、《大宝生于1971》,但是这一期,类似的中篇好像没有。

发在头条的小说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小说,这一期就验证了我的这个观点,5个中篇中,最喜欢的还是杨小凡的《总裁班》和王秀梅的《虚构的卷宗》。

我觉得读《总裁班》挺长知识的,听说过那些所谓的高层培训班,也想象过那些培训班的内容,但没想到,他们的学习生活远远...

Read more

清凉野三坡


车过张坊,司机就说,进山就不开空调了。心里正想着司机的小气,目光却被窗外的景色所吸引。我们在狭长的拒马河河谷穿行,青山、绿水,两岸的景色无法阻挡。山色如翡,虽说山上没有多少老树,可是衬着蓝天白云,却也清秀可憩。

感觉果然凉爽下来,不知道是因为窗外的景色,还是因为山里的温度真的低了。司机说,野三坡比这里还美呢。司机的话就像一个引子,把我心里的渴望一下子勾引出来。野三坡,曾经在电视和报纸上看过多次的野三坡,就要在视野中出现了。

到达野三坡“漂来滩”旅馆的时候,已经是黄昏了,夕阳下的刘家河村显得宁静和神秘,几处旅馆看上去都很新,好像是新建成不久的。“漂来...

Read more

2014年第8期《小说月报》简读


                 

 

 

    感觉到好看的小说都集中到这一期了。

作为头条的《世上已无陈金芳》,应该当之无愧。当然这也有点委屈尹学云的《大宝生于1971》。这是一篇很大气的作品,小说叙述行云流水,处处体现出对社会、对人生的关注和思索。说实话,读完这篇小说,我挺讨厌主人公陈金芳的,一个爱慕虚荣,没有真才实学,又想处处出人头地的人物,在我们的...

Read more

我所经历的文坛尴尬事


 

那年,我把散文《处处老宅》投给南方的一家纯文学刊物,编辑给了回信,但回信的内容出乎我的意料,那编辑曰:你的文字只适合《读者》。后来此文发表在《散文》杂志,总算给《读者》挣了一回脸。

 

    是一次文学类的活动,中午是自助餐,我拿完饭菜之后,就近坐在了附近的一个位置,正好与某作家对坐,打个招呼,本以为可以就写作的问题互相交流一下,没想到那位作家却站起来,拿着自己的餐具去了另外一个位置。那顿饭吃得很没有味道,第一次领略了被冷落的滋味。

    也是一次文学活动,结束后大...

Read more

2014年第7期《小说月报》简读


    可以毫不犹豫地说,这期打动我的小说不多。

      中篇中最喜欢的应该是王秀梅的《失疾》,这篇小说沿袭了作家熟悉的写作方法,用两条叙述线索来阐述一个主题:当代家庭爱情生活的顽疾。小说中的两对主要人物其实是没有什么牵连的,只是因为两个孩子的病才把两对“夫妻”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两对“夫妻”的生活尽管是不同的,可是在选择上却殊途同归。一对夫妻在经历了出轨之后重新回归,一对“夫妻”因男方的死亡而结束这段合居的生活。这样的结果让我想起那句&ldq...

Read more

2014年6期《小说月报》简读


 

 

 

    这一期的小说名家虽然不少,但是读起来并不过瘾。

    因为喜欢刘庆邦的小说,所以就先读了《合作》。这几年,作家刘庆邦的小说视角转向了都市,虽然无论小说的主旨,还是结构语言都保持了较高的水准,可是读起来已经少了他以前那些作品让人心动的感觉,像他的“北京保姆”系列,还有这篇《合作》,我不知道生活中是否真的有像贺品刚这样的北漂,他们给我的感觉是不爽的,与其天天生活在游戏和欺骗之中,还不如逃离这样的生活。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可能作家想达到的也是这样的...

Read more

莫言和他的小说《售棉大路》


 

 

 

在莫言的小说作品中,《售棉大路》算不上代表作,但是在莫言的创作历程中,我却认为,《售棉大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写作这个短篇小说之前,莫言只发表了三篇小说作品,而且还都是在河北保定的刊物《莲池》上发表的。《售棉大路》写于1983年,那时候的莫言刚刚26岁,血气方刚,文学创作刚刚起步,据莫言自己讲,当时在写这篇小说的时候,因为一直找不到语感而苦恼,后来在读了阿根廷作家科塔萨尔的《南方高速公路》之后,才找到了突破口,作品一气呵成,这篇小说后来被1983年第7期的《小说月报》转载,可想而知,这对当时莫言的创作产生多大的影响。

《售棉大路》...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