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梁能超

桃花坳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武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让失去更美丽


人生就是在得到与失去中来回的摆动,象钟摆一样,永不停息,然后生活中更多的是一种失去,在情感上,在事业上,在诸多方面,也许我们在哀叹命运不济的同时,更多流露出的是失落,彷徨,伤感,其实失去的才是美丽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人相对宇宙空间是渺小的,是有限的,在追求中,不可能什么都去得到,给自己留下一定的空间去沉思,去冥想,坦然的面对,我曾记得我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人在高速行驶的火车上,不小心把刚买的新鞋从窗口掉了一只,周围的人倍感惋惜,不料老人立即把第二只鞋也从窗口扔了下去。这举动更让人大吃一惊。老人解释说:“这一只鞋无论多么昂贵,对我而言已经没有用了,如果...

Read more

义的感悟


 

  义,是古代人与人交往的源泉,知义莫过于谈《三国演义》,其章可传现到今,可谓义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三国》的文学式表现重在演其“义”,而利的出现则是影响人们在义方面的看法的根本。

  我尝闻义利不可在,其犹鱼与熊掌尔,然万物运行皆有变数,故不可一概而论,在义与利面前,极少可舍利而取义,成大义故然利于人,然己已有不利焉,常因此而有不少义士置身于刀下,在文人看来确不可取,然乱世出英雄不可以妄加评论其可取不可取,中庸之道皆以和为贵,厌战了多年的社会亦然需要休息,厌战的情绪自然是会滋长的。

  房子是人立家根本,无家则无异于流浪在外,而有的人可...

Read more

养气之道



        修身之始,为知晓万物,而后用之,养气以供人观之,观人之眉宇以气质可知其一二。古之人好养气以为文,大气的文章终能传于千古,如孟子之辞,苏辙之文,王勃之言……

        我亦有闻,人生之经历为养气之根本,相信一位饱经风霜的人与年少气轻的人可一眼辩之,如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周文王困而演《周易》,太史公辱而成《资治通鉴》,王勃之《滕王阁序》。其借为其异于常人之气所致之,经历了一生的的遭遇而后与人谈吐便...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