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学界一直在议论,“积极财政政策”该不该淡出?参加过几个座谈会,智者见智,赞成与反对的声音皆有,但总体还是主张淡出者多。两周前中央召开经济工作会,明确说明年积极财政政策不变。中央定了基调,照理我不必再写文章。然而与多方朋友交流,感觉不少人有误解,以为“积极财政政策”就是政府举债投资。这样理解虽非全错,但也不全对,事关大局,我认为有必要再澄清一下。
何为“积极财政政策”?国外是否有文献解释过我不知,但可以肯定,在今天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里绝对找不到,应该是有中国特色的发明吧。10年前我接待过几位美国学...
作者文章归档:王东京

高房价并非“土地财政”惹的祸
真所谓世事无常。2007年国内房价高企,老百姓因买不起房而怨声载道;可进入2008年,房价却突然掉头,跌得惨,又令开发商苦不堪言。2008年夏天,深圳一家房地产公司的老总约见我,说深圳房价下跌近半,成交量萎缩得厉害,问我对今后的房价走势怎么看?我答他,今天的房价取决于人们对未来房价的预期,金融危机打击了人们的信心,房价要跌不奇怪,随着经济回暖,房价应该还会涨。但怎么也想不到,去年房价又一路疯涨,涨得让人目瞪口呆。
三年前我曾撰文说,中国的房价十年后必降,而近几年还会涨。尽管我有心理准备,但实话说,去年房价上涨之快仍让我大感意外。据说目前一线城市的房价,均已超过了2007年的...
促进农民增收三策
年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刚公布的数字,去年农民人均收入突破五千元,好、好、好,大快人心!中国十三亿人口,八亿在农村,毫无疑问,这样的结构决定了“三农问题”在中国必然举足轻重。农民富则国家富,农民不小康,中国不可能小康。也正因如此,中央当初提出新农村建设时就强调要把“生产发展”作为首选目标,而且三令五申,建设新农村不单是建村庄,而重点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我从小长在农村,目睹过贫穷,也挨过饿。自己有亲身感受,所以对政府出台的惠农政策,皆衷心拥护。而且我还有个看法,今天政府的惠农政策,受益的不只是农民,城镇居民其实也是受益者。几年前,...
人民币升值中美俱伤
上周赴美参加“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研讨会,开会前一天,经乔治城大学安排,我们拜访了美国贸易代表处。此机构离白宫仅数百米,办公楼看上去却不起眼,旧而普通。可别小瞧了这地方,据说所有对华贸易政策就在这里酝酿。那天美方出面的是三位助理代表,其中蒂莫西先生(Timothy Stratford)驻华多年,是中国通。尽管我事先对这次见面期望不高,不过近两小时交谈,投石问路,对彼此的分歧多了些了解。
宾主见面客套话不多,美方先是介绍金融危机对美国的影响,给我最深的印象,是金融危机已令100万美国人失去了工作,100万个家庭失去了房子。对这些美国人的境遇,我当然表示...
“小产权”的是是非非
写这篇文章实在有些难,话题太敏感,苦想多日竟不知从何处下笔。困难明摆着,国土部门目前态度很坚决,要叫停“小产权”;而下面的乡镇受利益驱动对建“小产权”却情有独钟,欲罢不能。另外还有消费者,当初买房花了钱,现在政府说拆就拆,他们怎能答应呢?大家立场不同而利益复杂,剪不断,理还乱,怎么说都难免有人要反对。
明知不好写还得写,勉为其难吧!不过为避开锋芒,恕我先不对“小产权”的“好坏”表态,而是换个角度,转而探讨中国为何会出现“小产权”房。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我看...
防通胀只需一招
我上月撰文说,明年二季度可能有通胀。文章发表后总也不踏实,诚惶诚恐。倒不是怕自己推断出错,而是国人历来对物价敏感,我担心又会有人谈“胀”色变,草木皆兵。并非杞人忧天,就在两年前,CPI不到5%,当时社会上就风声鹤唳,如临大敌。结果去年金融危机全球经济保增长,唯有中国防通胀,导致宏观调控去年底紧急转身,回想起来,去年“防通胀”是否是出错了招很值得商榷。
去年之所以要“防胀”,可能的一个原因是误判了形势;但主要还是恐怕还是迫于社会压力,或说是源于人们对通胀认识的误区。很多人以为,物价上涨侵害民生,但凡通胀皆...
“土地换社保”应当慎行
学界讨论“土地换社保”好些年了,是老话题。不过时至今日,此建议已不再是学者的纸上谈兵,不少地方有实施。我最早看到的案例,是五年前福建邵武市的试点。那次赴邵武考察,拜访过政府官员,也走访了农民工家庭,对当时市府推行土地换社保,赞成者明显居多。既然大家都拥护,我一个旁观者当然不好反对。改革总得往前走,而自己又拿不出比这更好的办法,边走边看,摸着石头过河也是可取的吧。
实话说,我当初赞成土地换社保,主要的考虑有两点,一是土地要适度集中。关注“三农”多年,有个观点我始终坚持,那就是农民致富必须靠规模经营。粗略算账,当下农民人均耕地不...
储备粮食不如储备耕地
中国近五年粮食增产,对城市居民毫无疑问是利好,可这对农民兄弟却不见得是好消息。想得到的:粮食多了,供大于求,结果必是卖粮难,粮价下跌,增产不增收。而眼下我的担心是,政府为避免谷贱伤农,会再度推出粮食保护价。笔者赞成保护农民利益,然对保护价却不敢苟同。此举虽可解燃眉之急,但绝非长久之计。可取的法门,当是调节粮食供求。说得直白些,政府与其花钱高价购粮,倒不如拿钱支持部分农民休耕。
站在经济学角度看,粮食作为商品,必有一个供求平衡问题。我们通常讲经济规律,这是基本的规律。所谓按经济规律办事,绝不能离开这一点。当然,经济学也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