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王东京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湖南安乡人。199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研究,担任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班主讲教员。著有个人专著《国际投资论》、《中国经济难题》等多部,近年来撰写出版的《与官员谈西方经济学》、《与官员谈中国经济》、《与官员谈经济政策》、《与官员谈经济学名著》、《与官员谈西方经济史》等,在国内广大党政官员中引起强烈反响。

高房价症结究竟何在


真所谓世事无常。2007 年国内房价高企,老百姓因买不起房而怨声载道;可进入2008 年,房价却突然掉头,跌得惨,又令开发商苦不堪言。前年夏天,深圳一家房地产公司的老总约见我,说深圳房价下跌近半,成交量萎缩得厉害,问我对今后的房价走势怎么看?我答他,今天的房价取决于人们对未来房价的预期,金融危机打击了人们的信心,房价要跌不奇怪,随着经济回暖,房价应该还会涨。但怎么也想不到,去年房价又一路疯涨,涨得让人目瞪口呆。

 

三年前我曾撰文说,中国的房价十年后必降,而近几年还会涨。尽管我有心理准备,但实话说,去年房价上涨之快仍让我大感意外。据说目前一线城市的房价,均已超过了2007年的高...

Read more

扩大消费关键在增加农民收入


年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刚公布的数字,去年农民人均收入突破五千元,好、好、好,大快人心!中国十三亿人口,八亿在农村,毫无疑问,这样的结构决定了“三农问题”在中国必然举足轻重。农民富则国家富,农民不小康,中国不可能小康。也正因如此,中央当初提出新农村建设时就强调要把“生产发展”作为首选目标,而且三令五申,建设新农村不单是建村庄,而重点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我从小长在农村,目睹过贫穷,也挨过饿。自己有亲身感受,所以对政府出台的惠农政策,皆衷心拥护。而且我还有个看法,今天政府的惠农政策,受益的不只是农民,城镇居民其实也是受益者。几年前,温总理曾到中央党校讲话,说他一直思考农民...

Read more

气候问题的经济学视角


  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大会上月落幕,曲终人散,遗憾多多。不过我对这次会议的期望不高,结果也在意料中,故而失望不算大。这样说,并非我有先知先觉,而是此结果实在容易推断出。想想吧,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利益,而参会代表各为其主,利益不同,坐在一起怎免得了唇枪舌战?争论本来没什么,无所谓,可问题大家都是当事人,谁也没有足够的权威站出来主持公道。相持不下,结果当然可想而知了。

  坦率地讲,对“气候何以变暖”我所知不多,应是高深的学问吧!前几天国家环保总局一位专家在中央党校讲“气候”,慕名而去,可谁知人家上说天文,下说地理,名词术语多而专,闻所未闻...

Read more

新书打折又何妨


 

价格问题似浅实深,写过多篇文章,本来不想在这话题上再费笔墨,可前几天读报看到一则新闻,说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中国新华书店协会三家联手推出《图书公平交易规则》。引人注意的有两点,一是新书销售一年内不得打折;二是网上卖书折扣不得超过八五折。莫名其妙,要不是亲眼所见,我不会相信天下真有这等荒唐的事。

 

在我的印象中,政府管制价格上涨的事以往经常有,司空见惯。肉价管过,粮价也管过,而且今天的电价还在管。可政府不让降价的事却少见,不是完全没有,但不多。我知道的例子,是前些年民航总局曾推出过禁折令,规定各航空公司机票不准打折。此令一出,航...

Read more

假如没有黄牛党


春运高峰一年一度,是老问题了。每到这个时候,铁路部门就兴师动众、手忙脚乱;当然最苦的还不是铁路部门,而是那些急着回家的民工,归心似箭可又一票难求。有人把这局面归罪于“黄牛党”,认为是“票贩子”从中作祟,于是铁道部今年推出新招,率先在广州、成都等地实行实名购票。实名制对打击“黄牛党”肯定有用,但我不明白的是,打击“黄牛党”与改善车票供应有何关系?假如没有“黄牛党”,火车票难道就不紧张了么?

 

回想二十年前,我当时在人民大学念书,那时“黄牛党”还不像今天这样猖獗,可每年寒假为买车票回家,同学们得在人大东门的售票点通宵达旦地排队,寒风凛冽,人困马乏,那情形于今想来还苦不堪言。由此我...

Read more

再说火车票实名制问题


前篇写“假如没有黄牛党”,是春节前一天,要过年,没法在报纸上发表,于是只好先挂在网上,投石问路,也是想听听网民的意见。几天前上网一看,好家伙,网上一片责骂。反正骂死人不偿命,没人管得了,想骂尽管骂。所幸我自己不蠢,早就刀枪不入,对所有尖刻言辞皆一笑置之。

 

有理说理,读者不同意我当然可以批评。可惜的是,网评中却很少有理性的声音。曾说过多次,经济学者并不冷血,也有同情心,但经济学者的任务是要揭示规律,所以做经济分析得尊重逻辑,不能用情感代替理智,否则让同情心先入为主,一叶障目推理会谬之百出。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故对谩骂我历来不理,而对非理性的批评,也从不回应。

 

不...

Read more

沿海为何出现“民工荒”


虎年春节刚过,媒体便报出消息称南方出现了“民工荒”。起初我并不以为然,半信半疑。去年上半年,政府还在为农民工下岗头痛不已,可仅隔几个月,工厂怎会突然招不到人呢?难道真的是今天的劳动力短缺?细想不应该。十三亿人口的大国,缺啥也不会缺劳力。当然,我不是说媒体报道不实,打电话问过东莞的朋友,自己也赴浙江查访过,很多厂子招不到人确有其事。

 

于是学界一片惊呼,中国人口流动已出现“刘易斯拐点”。有人断言,改革开放30年,随着农业劳动力不断转向工业,工业部门的迅速扩张已将农村剩余劳力吸收殆尽。时至今日,劳动力供给已从过剩转为短缺。是这样吗?我可不这么看。不是中国不会出现“刘易斯拐点”,我...

Read more

我不赞成经济适用房的理由


每年“两会”热点都多,而今年的热点之一是房价。说来也是,目今房价居高不下,令普通百姓望而生畏,为民代言,“两会”代表责无旁贷,不奇怪。也是“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承诺,说要把今年的房价稳定住,办法是加大政府投资,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应。居者有其屋,加大供给当然好,但问题是保障住房怎么建?好事办不好,老百姓照样会怨声载道。

 

有前车之鉴。远的不说,早些年建经济适用房就是例子。我从未怀疑政府建经适房是为照顾穷人,但事实上,最后住进经适房的却并非都是穷人。别处我不知,至少北京天通苑的经适房是如此,那里住的就不仅有公司老板,也有大腕明星。人们不禁要问,政府明明建的是经适房,怎会卖给高收...

Read more

我看好中国的前景


——写在《中国的前景》出版之际

 

2008年秋,美国金融危机爆发,落木萧萧,全球一片恐慌。局势将怎样演变,中国当如何应对?时逢百年一遇之经济变局,作为经济学人,我当然不敢有丝毫怠惰。前年写“以前事为师”开锣,然后一路跟踪,一路写来,不知不觉便有了这数十万字的篇幅。本来年初就准备交付出版,不巧赶上工作变动,事务缠身顾不及整理,一拖再拖,等到今天才与读者见面。

 

本书是继《中国的难题》、《中国的选择》之后我个人“经济观察”系列的第三部,所录文章,也都发表在《21世纪经济报道》。要说的是,这次出版冠名《中国的前景》,并非我要给读者描绘一个什么图景,而是因为很多文章讨论的...

Read more

从“一价定律”看汇率决定


关于人民币对美元的汇价,中美两国这些年一直有争议。美方认为人民币币值严重被低估,于是指责中国政府干预了汇率;而中方则针锋相对,表示绝不会受外界压力而让步。两国政府的立场世人皆知,不多说;这里要说的是国内学界,有人主张人民币应升值,并上纲上线,批评政府压制升值是贱卖中国。而另一种观点相反,力主稳住汇率,认为人民币若大幅升值中国会有沉重的代价。

 

从不隐讳我自己的看法,曾写过文章,也曾在多个场合直陈己见。我的观点,目前人民币币值宜守不宜升,至少不应大幅度升。我不同意说稳定人民币汇率就是贱卖中国,汇率问题复杂,并非贱卖贵卖那样简单。如果说中国贱卖商品不妥,那么美国让人民币升值是何道...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