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党国英

党国英:1957年6月出生。陕西子长人,研究员。高中毕业后到当地农村插队,恢复高考后进入陕西师范大学,获哲学士学位,兰州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学位。1997年6月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员,现任宏观室室主任。

有感于莫言的社会理想


  一个有洞察力的文艺作家对于社会问题的看法,常常有独到之处。近日,著名作家莫言先生在一次会议上陈述了他的社会理想:第一,要让乡下人生活得比城里人更美好。第二,让穷人生活得比富人更轻松。第三,要让老百姓生活得比当官的更自在(见《南方周末》关于中欧文化高峰论坛的报道,2011.11.3)。乍听这些话,会以为这是莫言先生的书生之见,有浪漫主义色彩。但依笔者看,莫言先生提出的是深思熟虑的意见,很具有平衡性、现实性。他的理想,也是中国人的理想。

  先说莫言的第一个社会理想,要让乡下人生活得比城里人更美好。我要对此做一个补充:乡下人还要比城里人生活得更富有。

  什么样的&ldquo...

Read more

关于土地私有制教条的误读


  300多年前,英国的一个大地主,也是那时的一位学者,讲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的财富之父。这句话由马克思引用以后,在我国传播很广。这位叫做威廉.配弟(William Petty,1623-1687)的大地主,还有很浓厚的重农主义思想,尽管他被马克思看作古典经济学的开山始祖。

  重农主义来自人们对经济活动的朴素观察。在农业生产中,播下一斤粮食种子,可以产出数倍于种子数量的粮食来。但其他经济活动就不同了,例如,一吨铁矿石经冶炼会产出半吨铁,没有办法比较一种财富或物质是否增加。于是,人们便以为农业会使财富增加,而其他活动只是改变财富的形态;农业会创造价值,其他经济活动...

Read more

让理性之光亮起


  题记:拙作《变革的理性》已经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下面的文章是我为此书写的序言,自序。该书主要内容是过去已经发表的文章。

  让理性之光亮起

  蔑视理性,把一堆教条奉若神明,是顽固的蒙昧主义;若走到另一个极端,以为人的一切行为均绝对地由理性来支配,则是另一种无知与狂妄。但是,若以现实论,对中国发展的威胁尚不是理性主义走过了头,而是蒙昧主义还在肆虐。

  从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开始,一部分西方学者,其中有经济学家,对经济学的理性概念开始了新一轮批评,由此深感西方社会对知识消费的奢侈。若我们随之对理性大加挞伐,就觉不大对劲。在这个世界,理性稀缺,弥足珍贵。美国经济学家斯蒂...

Read more

农地纠结:问题与出路


  农地,农民心里的疑惑,学者心中的纠结,基层干部手上的烤山芋,地产利益链上的印钞机。30年前差不多如此,现今益发如此。本文讲的农地,包括农村耕地和农村建设用地。撰写此文,意在纾解心中郁结,也想在土地研究领域发出一点异样声音。

  一、农地究竟归谁所有?

  不只一次,有地方干部对笔者提问,农地究竟归谁所有?问者不是不知道集体所有制这个法律用语。他们是在质问。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法律概念作回应。

  长话短说。马克思在这一点上有好的说法。需要区别法律上的所有权和经济意义上的所有权。英国的土地在法律上归国王所有,但英国的朋友讲,英国的农民从不记得土地是国王的。这就...

Read more

关于粮食的“大道理”


  近日,国际粮食市场又是波诡云谲,如同2008年的情形。如果传统粮食出口国的政治家不肯担当国际责任,其政治行为将帮助投机商人,给世界经济带来损害。2008年及后来中国能够稳定粮食和食品市场,有多种因素起作用,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与官方积极披露市场信息、防止社会恐慌心理有关。

  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老百姓只能亲历极小范围的市场形势。在交通运输极为发达情况下,只要食品市场全局不出问题,局部也不会有大的问题,所以,老百姓也关心市场全局的状况,但这种关心只能依靠官方和媒体披露的信息。我观察,专家评论和媒体报道一不小心就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多少会对大众心理产生影响。在粮食成为敏感话题的情形...

Read more

公理至上


   广东一家人拿出当年共产党革命队伍开具的借条,希望现政府归还所欠财物。借据的真假鉴定想必不是难事。如果借据为真,归还财物也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这件事情没有得到政府方面的积极回应,更听到不少反对的声音。以我看,这种尴尬的产生,与我们多年不曾改变多少的偏狭的“革命”思维有关。

   欠债还钱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公理。公理者,抛开晦涩的学究式定义,可看作人们普遍接受的行为准则。如果一个行为准则能被社会冲突中敌对双方共同接受,那这个这个准则就是社会所应奉行的高强度的公理。欠债还钱便是这样的公理。有记载,中世纪某时期英国王室举行宴会,因自己的餐...

Read more

惟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当然不是学者凭空杜撰的概念,因为的确有的国家在经过一个较快经济成长期、进入中等发达阶段以后,由于政治经济体制难以支撑更高水平的发展而陷入经济的长期萧条,甚至陷入政治动乱的泥淖。但是,远不是所有国家饶不开“中等收入陷阱”。只要坚持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就可以实现持续成长。就中国而言,我以为,即使在现有基本宪法秩序之下,改革仍有空间,生产力释放仍有空间,“中等收入陷阱”有可能避开。成都改革的成功可以证明这一点。

  中国改革30年有余,尚不敢说改革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功。胡锦...

Read more

坚持改革开放才能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当然不是学者凭空杜撰的概念,的确有的国家在经过一个较快经济成长期、进入中等发达阶段以后,由于体制难以支撑更高水平的发展而陷入经济的长期萧条,甚至陷入动乱的泥淖。但是,并不是所有国家都绕不开“中等收入陷阱”。只要坚持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就可以实现持续增长。就中国而言,我以为,即使在现有基本宪法秩序之下,改革仍有空间,生产力释放仍有空间,“中等收入陷阱”有可能避开。这个判断来自成都改革的范本意义。

  中国改革30年有余,尚不敢说改革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功。胡锦涛总书记2005年描绘了中国改革发展...

Read more

户籍制度改革本来不是难事


  中国的户籍制度饱受诟病。这类制度对于权够大、钱够多的人不是问题,但对小小老百姓则可能是一个伤透心的问题。这不,网上有帖子哀叹:没想到读了几年大学,把自己读成了一个黑人!

  按现在的户籍制度,一个农村孩子在读完大学后,很有可能变成一个怀揣户口卡的人,也即一个“黑人”。

  一个学生在进入国家普通高校时,由大学接收他的户口,入了大学的集体户籍,而不是大学所在的城市居民户籍。又按有关法律规定,国家在农村地区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但法律同时又规定,一个户口是农村的人,在他的户口转入城区城市时,村集体可以收回他名下的...

Read more

解读成都农村治理转型


  最近到成都农村调研,颇有心得。基层社会治理的全面转型,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以为,成都的改革试验,在成都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方面有突出表现。

  首先,要搞清楚基层社会治理转型的必要性。我们知道如若没有这种必要性,改革无异于作秀;或即使改革,也不会成功。成都基层社会治理转型的核心是发展民主政治,但民主政治并不是绝对地适应于任何社会条件,否则几千年人类历史也不会在近几百年才搞这个制度。以笔者治学体会,民主政治是市场化社会实现公共品供给的一种要求,而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乡村社会不会产生这种要求。成都市的农村在大多数情形下已经不是真正的农村,而是新兴城区;即使有一部分以农业为主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