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孙立平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8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社会现代化的研究工作,并成为社会学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90年代初,逐步转向对中国的社会结构的研究。著有描述中国改革处在十字路口处境的《断裂》、《失衡》等。

资本抽离与社会断裂


  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已经一年有余。在这期间,整个世界发生了许多重要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整个世界也走到了一个转折点上。回顾和消化这一段时间所发生的变化,也许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当今世界所面对的一些问题。

  当时,特朗普的当选,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所以如此,是人们忽视了一个重要因素的存在:美国社会的潜结构。即那个平时不发声的、往往受到人们忽略的那个结构因素。从实体的角度说,他们主要是白人劳工阶层和“农村中老年白人男性”。在这部分选民中,投特朗普的人数是希拉里的两倍。从结构或相互关系的角度说,人们频繁使用一个词:撕裂,用以说明当前美国社会结构的一个特征。

  然而...

Read more

关于土地所有权与房地产税关系的不同看法以及由此相关的一个问题


  下面所引用的看法,不代表我的观点。而且这一个具体问题也不能决定房地产税是否应该征收。之所以写这篇东西,是想把有关的问题捋清楚,从而使有关讨论建立在更扎实的基础上。

  在中国征收房地产税,有没有法律的合法性?首先涉及的就是土地所有权的问题。

  在我前面的一篇文章《房产税有可能毁掉中国经济的未来》的跟帖中,有人讲了(或是转了)这样一段话:

  今天的研讨会上,有个社科院的学者谈房地产税,我提出问题:第一,到底是“房产税”还是“房地产税”?如果是“房地产税”,则没有道理,因为土地不是我的,是国有的,你没有道理...

Read more

为什么我很少谈民主自由,而更多谈权利?


  有人问:孙老师,为什么你很少谈民主自由?

  确实,无论在什么场合,包括在自媒体上,我很少直接谈论民主自由这样的话题,甚至很少使用这样的字眼。甚至很多人都在谈论的xianzheng问题,我也往往是在反驳别人对其的攻击时偶尔提一句。

  为什么?我更看重的是权利,公民的权利。因为这个权利是更基础的东西。所谓公民权利就是为公民所拥有、为宪法和法律所保障的合法权利。没有这个,别的谈不上。因此,包括在对一些具体事件的分析上,我也更重视权利的因素。

  你可以说你不要民主,你不要自由,你可以反对xianzheng,但我只想问,你想不想要你最基本的权利?这些权利包括,生存的权利,维护自己利...

Read more

新经济体现的是一整套全新的逻辑


  前些天,我发了一条微博,说最近想谈谈新经济的问题。其实,说谈这个问题,主要是想把我查找的一些有关这个问题的资料以及我自己的一些学习体会和初步的思考呈现给各位,并期待引起更深入的讨论。

  在那条微博中,我特别强调了,不是使用了新技术的经济就是新经济,不是生产了一类新的产品的经济就是新经济,甚至生产了一种革命性的颠覆性的产品也不见得是新经济。新经济将会体现的是一套与传统经济完全不同的逻辑。这些逻辑有些可能是我们喜欢的,有些是我们不喜欢的,有的甚至很可能是对我们的一种严峻挑战。但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我们都只能面对它。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为什么我要强调新经济体现的是一整套全新的逻...

Read more

生命周期紊乱:中国人为什么活得这么累


  很多人都说,中国人活得很累。这话一点不错。

  累在什么地方?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生命周期的错乱。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生命本来是分成不同阶段的,在每个阶段上,都有应当做或适合做的事情,也有不应当做或不适合做的事情(其实有的事情本身也不是不应当做不适合做,而是应当由社会来做)。

  但我们往往是,在几乎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上,都做了许多不应当或不适合在这个阶段上做的事情。结果不但影响了许多应当在这个阶段上做好的事情,而且把自己弄得其累无比。

  我们的累从什么时候开始?夸张一点说,从胎儿的时候就开始了。我不知道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们是不是有...

Read more

房产税有可能毁掉中国经济的未来


  这个题目看起来好像有点耸人听闻,但实际上一点都不夸张。其中的道理,容我慢慢来分析。

  谈论这个问题,有一个最基本的背景,这就是,中国经济现在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上,正在上一个台阶。能不能实现这个转折,能不能上好这个台阶,对于中国经济的未来至关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

  这个转折点是什么?我最近一直在讲六个字:房子差不多了。确切一点说,以房子为中心的时代即将结束,也许就是今后两三年的事情。尽管从去年到今年一些地方的房子很热,但这个观点我讲了整整两年了(其中的根据可以看我以前这方面的文章)。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在经历了整整20年的以房子为中心的时代之后,我们要进入下一个阶...

Read more

伊朗:历史也许需要第二次印证?


  新旧之交,正好在北国的喀纳斯。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很多人都说,夏天的喀纳斯最美,但在看了无数春夏秋季喀纳斯的照片之后,我觉得,还是冬天的喀纳斯更有魅力:它的冷峻,它的深邃,它的拒人千里之外。

  回到家里,才来得及复习最近世界上发生的事情。也许是平时缺少对世界上其他地方事务的关心吧,想不到伊朗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发生了如此大的事情。于是,一边翻看有关的新闻,一边看朋友们对这件事情的评论。

  这样的一段话很有意思:

  多年伊朗人民自由的不耐烦了,向往伊斯兰极端严肃的生活方式。现在严肃得受不了了,由向往美式自由。

  不管这话用于伊朗的这次事情是不是恰如其分,但这话也许是揭示出...

Read more

通往荒谬的梯子是如何搭造起来的?


  一大早醒来,就看到这条消息:《新华社:我国超过5亿人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一开始以为是看错了,再仔细看看,没错。再一想,是不是谁编的用来黑新华社的,这样的事情过去不是没有过。查了一下,很多主流媒体都转载了,不是编的。

  揉揉眼睛,擦把脸。不是做梦啊。昨晚睡觉前还没听说周围的谁谁有家庭医生呢,怎么一觉醒来就都有了呢?睡觉真耽误事啊。于是,在群里喊了一声:都谁有家庭医生了?只有一个朋友回:岳父是老中医,算吗?看来,周围的人也没有。稍微放下了心。

  但心里始终还是疑惑:怎么就出来这么一条新闻呢?虽然中国现在是处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但不至于发展得这么快啊?

  于是,找来新闻认真看,...

Read more

体制的思维与个人的思维是不一样的


  孙立平先生有感于最近的一些事情。很多人对此都有惊愕的感觉,都觉得匪夷所思。人们不明白,为什么都是过五关斩六将过来的精明人,却把事情弄得如此之糟。本文试图从体制思维的角度对此做一解释。

  大约在20多年前,孙立平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有时候体制比个人愚蠢。也就是说,体制中人可能看起来个个都很精明,但整个体制有时候却表现得很愚蠢。此话引起某学界大佬的不满。  

  下面是孙立平先生2008年在腾讯燕山大讲堂讲的一个故事:

  记得还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或80年代初的时候,当时我还在北大读书,一次不经意间在一本地方性的文学杂志中读到一篇小说,由于年代久远,小说的题目,杂志的名称,乃...

Read more

还是有点好奇,乱象背后的那些逻辑


  忽如一夜那什么风来,一连串的事情惊得人们目瞪口呆。接着,鸡毛一地,乱象丛生。有人谓之曰:怪政。

  除了鸡毛之外,也给我们留下一堆大大小小、颜色不同的问号:所有这超出常识、匪夷所思的一切,究竟是怎样发生的?

  问号一:这些决定是怎么做出的?

  这几件事情,都是规模宏大,影响面广,而且相当的一些都涉及基本民生。这些决定都是怎么做出来的呢?比如煤改气,一个家庭主妇都会想到的事情,总不会没有想到吧?气源有多少,够不够用,够多少家庭用,如果不够用怎么办?煤改气也好,煤改电也好,增加的费用是多少,即使是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居民,尤其是收入较低的农民,你不能承担得起?这当中万一出现问题...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