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陈家桥

1972年生于安徽六安,1993年毕业于南京经济学院,1990年开始文学创作,至今已发表出版小说作品三百多万字,代表作有《爱情三部曲》、《男虚》、《女疼》、《化妆时代》、《永远爱你》、《坍塌》、《别动》、《阿p》、《赌命案》、《全贞谱》等十几部长篇小说.系70后作家,其将先锋精神融入现实主义书写的写作方式,受到广泛的关注.现从事有媒体策划等工作.

自在平和的“恒春”气息有利于两岸统一


 

自在平和的“恒春”气息有利于两岸统一

——看台湾电影《海角七号》

 

陈家桥 

 

《海角七号》讲述了恒春一支乐队的故事,恒春是个小地方,一个很小的地方,有很强的地方性,但你又很难明显看出它的地方性。但透过男主角那个年轻邮差带领几个恒春老少组建乐队的过程,你会发现那个地方很小,但它有强烈的气息,一种属于一个地方的惟一的气息。故事取名叫《海角七号》与一封六十年前由日本男人离开台湾时写给一名叫友子的台湾恋人的信有关,而这封六十年前寄到海角七号的信却在今天搁置在这个叫阿嘉的邮差身上,由于地址变更,找不到海角七号,所以这封深情的情书在六十...

Read more

70后:我们这一代率先反思


 

70后:我们这一代率先反思

 

 

陈家桥

 

我们70后,假如这个称谓还成立的话,我宁愿这个所谓的代称进行率先的反思。其实,现在所有的作家都应该反思,我的意思是不仅仅像巴金所提倡过的那样去反思,我们应该在新的真正的从骨子里肉体里直至到盲肠里的反思。因为我们必须清楚,这个时代还远远没有被表达清楚,还有多少值得歌颂的没有被歌颂,还有多少值得去批判的却从未触及。这个大的时代,以一副巨大的皮囊触目惊心地摆设在面前,一种前所未有的失语掩盖在众声喧哗之下。缺乏质地,无法尖锐,疲倦,困顿,乏力并且退缩至远处。

当那么多在经济成长时期的不均衡、不正...

Read more

对生存之痛的深切体察(转自文艺报)


对生存之痛的深切体察

——谈陈家桥近期的几个中篇

姜广平

 

陈家桥一贯坚持纯粹叙事,陈家桥虽然脱胎于先锋小说,而且至今仍然努力使自己的小说保持某种先锋品质,但是,陈家桥显然已经走得很远。遗憾的是,在对人的隐密的痛苦和必要存在的书写、对小说的可能性及小说质地的追求方面,陈家桥所作出的努力可能到现在并没有多少人能够准确而到位地认识到。

用陈家桥自己的话来说,他的小说立场是:在虚构的立场上站到局外;他的小说的视角则是:“我是一切小说的当事人”,是深入到事件内部。2006年以来的五篇近作,可以说都是从这种立场与角度出发,来写人或人类的隐痛的。陈家桥用一种平静、冷峻,甚至近乎压抑的...

Read more

写给下雨时你曾给的伞


-----今天下雨

篮格子伞

铁的骨架生了锈

一般是挂着

在所有的雨天

在作为一个副词的时候

陷入到思念的路子上

就是说

没有别的可以作为介质

去抨击公共生活的庸俗

你扑于我身上

撕咬你其实愤怒的肉体

如同朝鲜

可我夸赞过你

弯曲的性史

惟有你给我的伞

像佛一样

亲爱的原教旨

疯狂的宣言

不如象江南那样

世俗

雕刻各自的性爱以至

忘却

 

Read more

我的道德观:对道德的社会性的一点看法


陈家桥:彼此不需解释的道德

在当今我们这个时代,道德的主要表现是一种抑制,即使道德本来就是一种抑制的形态,那我们这个时代恰恰在抑制的方式上达到了一种极端的谐调。然而这种谐调是有代价的。在某种意义上说,它牺牲了人们说话的能力。特别使我们失去了对道德的评判,我们似乎与道德形成了一种相互认同,然而事实上道德正已危险地脱开伦理的基础,而隔人一种具体的规范化的指称中。道德的言说本是一种错误的做法,但今天我们普遍放弃对它的言说,又正好说明了人们对这种言说充满了畏惧,人们在某些方面已被道德所拒绝。道德的阶段性的普适已无法成为我们所能感受到的存在,道德甚至和信仰,革命与命运一起,构成了意识形态的隐形的...

Read more

陈家桥:永不可知的远景


 

永不可知的远景

——谈卡夫卡的小说《城堡》

陈家桥   

 

    关于《城堡》这部小说,从卡夫卡作品的整体来看,它既没有更强烈的离开卡夫卡那个隐秘的世界,同时它也并不更加过份地强调一个人的主观努力。在此,我想说的是《城堡》里的K并不比《审判》里的K,有着更多的奔走,而事实上,正因为奔走的疲劳程度始终有可能在他那特定的高度具象的峰值上,因而两个处境中的K,差不多都是疲于奔命的人。那么,是什么让作家卡夫卡,有着这样持久的恒心,写出了一个一直在奔走的K呢,对于一场诉讼如此,对于一座城堡的联系和...

Read more

当生活以对歧义的克服的面貌出现


 

当生活以对歧义的克服的面貌出现

——谈米兰·昆德拉长篇小说《为了告别的聚会》

陈家桥

 

    昆德拉的长篇采用某种复式结构,不仅限于这一部,但我觉得《为了告别的聚会》所谓的复式结构,不仅有结构意义上的,它甚至超出了叙事,有一种阐释功能上的内部互文性,也就是说在克利马和茹泽娜,雅库布与奥尔加这两个结构体的关联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可以相互构成一种解释,一种对于另一种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的可能性上的暗示,比较,乃至获得消解。

    克利马为了解决怀孕的一夜情女友茹泽娜对他现有生活的威胁,而不惜一切手段,...

Read more

静态魔幻主义——读卡洛斯·多明盖兹的小说《纸房子》


 

魔幻中碎片的品相

——读卡洛斯·多明盖兹的小说《纸房子》

陈家桥

 

    乌拉圭作家多明盖兹,写出了一本《纸房子》,这本小说篇幅不长,不过富有意味的是,乌拉圭的作家把自己在小说中当成一个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人,小说中表达了对于博尔赫斯的敬意,当然也提及了科塔萨尔、略萨、聂鲁达等不少拉美作家。《纸房子》是个有趣的作品,或者说它在是一个小说的同时,也可以是个独立有趣的东西,小说中的那个布劳尔其实有个名字,就叫卡洛斯,这同样无关紧要,小说的叙述当然会放在布劳尔在海滩所建造的那栋纸房上。不过,它有一个可以外观化的叙述路径,尽管它是从嗜书如命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