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王元军

1965年生于山东莱西。现为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教授,文献与书法文化方向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唐史学会会员、历史学博士、《中国文化人》博客圈资深成员。1999-2001年在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做博士后,后留所任教至今发表学术论文60篇,出版《六朝书法与文化》、《唐人书法与文化》等专著5部,其中《六朝书法与文化》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年被评为首都师范大学十佳教师。书法忠实于传统,于二王、米芾诸家用功较多。追求凝练、沉静、舒缓、雅致的艺术风格。

【春天相约】首都师大曲阜师大书法专业师生联展


  展览时间:2009年4月12日-18日,

  展览地点:曲阜师范大学书法系三楼展厅

  网上展览:(http://www.sf108.com/bbs/viewthread.php?tid=229546&extra=&page=1

  首都师大送去的作品包括老师和一年级同学们的,时间匆忙然可见整体之一斑。好与不好,当然亦各自心中有数。关键是从中获得了什么,是信心还是知不足而后用功的动力?无论如何,展览应该是有益而无害。

【春天相约】首都师大 曲阜师大 书法专业师生联展展标

 

王元军提供的作品(http://www....

Read more

《光明日报》之拙著书评《书法回到汉朝》


新闻中心|论文中心|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理论|评论|读书|国际|国内|经济|军事|法治|体育|美术|人物| 观察 |网瘾防治|德之光|互动娱乐
光明日报 | 文摘报 | 中华读书报 | 新京报 | 书摘 | 考试 | 博览群书 | 新天地 | 科学健身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驻外记者站 | 国内记者站
 本页位置: 光明日报
文化研究
书法回到汉朝
李以超 发布时间: 2009-04-11 09:...

Read more

(随笔)追念:唐代的草根书家朱元昊


清明来了,追念一下一个普通人物吧。

    大唐的那些书法大腕儿们,什么欧虞褚薛,什么颜柳旭素等等,名字显赫,可谓是如雷贯耳。对这些人可能有些审美疲劳,不太愿意再过多关注他们,总想找一些类似我们这样的草根同行,瞧瞧他们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

    2001年在西安市纺织城南的高家沟挖出了《朱元昊墓志》,借助于这方墓志,我们走进了书法史上不见名姓的底层书法家朱元昊的生活。朱元昊的家在都城长安的安兴里。祖父曾经是连云港一带的县令。父亲李藏师没有一官半职,但是死后却被赠以“大宁郡太守”。虽然这比起其他显贵显得苍白而乏力,但是,起码,...

Read more

(转帖):为“汉语盘点2008”活动题字


 
 

新浪教育  > 汉语盘点2008 > 正文

图文:著名书法家王元军现场题写“多难兴邦”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09日 00:32   新浪教育

 

著名书法家王元军现场题写“多难兴邦”
 

   2月28日上午,“汉语盘点2008”活动揭晓仪式在商务印书馆礼堂举行,来自教育部、全国各大高校的专家教授揭晓获选字词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汉语盘点2008”活...

Read more

(随笔)写字的态度


 

    唐人吐口吐沫,那也是诗歌。杜甫的诗歌,哪首不够份?不经意写点小文章,就会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柳宗元一篇小小的《蝜蝂传》,至今看来仍是警醒官场的不知疲倦者们的清醒剂,言简意赅,后人难以企及。所以,要有勇气说,我们很多地方不如古人。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科学技术发达了,并不代表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意味着能够创造出比以前更醇厚的精神食粮(好像精神不受进化论的影响)。比如,有了十分便利的电脑,资料搜集如探囊取物,但是不一定出现以前的那种靠手工翻检史料的国学大师。

    所以写字,我们也是要承认不如古人。就像赋难...

Read more

(读帖)《张好好诗》墨迹:真是好


临写唐代杜牧《张好好诗》,深深地为其书法所吸引。他的书法给了我们其他书家所没有的东西。一直以为,他的张好好诗应该作为重要的法帖来对待。但是唐代的知名书家,所谓的初唐四杰,所谓的颜筋柳骨,所谓的颠张醉素,几乎都把风头占尽了。这些书家,由于多数身份在当时都有皇帝大臣的美誉,早早占据了话语权。等这些书家被数完了,我们才能在文人书家中看到他的影子。他的书法影响力在当时很弱,是有很多因素造成的,他很少书法作品问世,很少进入人们的关怀视野。杜牧的书法,不见文人的文弱之气。

打个比方,欣赏王羲之的兰亭序,宛如和煦的春风拂面,而看杜牧的书法,感觉就像兵器交接,铿锵有声,完全不是一种情趣。董其昌《容台...

Read more

儿子的作文(八):赶集


 

赶集

 

    “儿子,赶集啰!”爸爸把我从睡梦中叫醒。今天是大年三十,山东胶东老家这天要赶“半半集”,置办年货,迎接春节的到来,这个集因为只有半天时间,到中午就散,所以人们叫他“半半集”。

    我急急忙忙穿好衣服,跟着爸爸走向离奶奶家二里路的集市。集市在一个十字路口,规模不大,一眼能望到头。这里虽然没有北京超市那样井井有条,但感觉到热闹非凡,有十足的年味。

    我们在人群中挤来挤去,我有些不习惯。这时我听到有个满脸胡子的人对一个卖肉的说:“嘎二斤祖油。”我莫名其...

Read more

悲泣而落笔,墓志托哀思——韦应物为夫人撰书墓志


 

唐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九月的一天,秋风渐凉,落叶飘零,三十六岁的年轻女子元苹,告别了她留恋的人世间,告别了与她一同生活了二十年的诗人韦应物,告别了她生养的一男二女,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失去妻子的韦应物,早年当过唐玄宗的侍卫,每当玄宗和贵妃出游时,他总是骑着御厩里的骏马,走在仪仗队的前列,意气风发。那时的他,十五六岁,不读书,不识字,横行乡里,违法乱纪。可是,天宝十五载,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奔蜀,韦应物也失去了靠山,往日的威风不再,他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而就在这一年,他迎娶了年仅十六岁的元苹。

可以说,元氏没有跟随韦应物享受荣华富贵,而是在他最失意的时候来到了他的身...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