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散文这个概念,该是从田园诗演绎过来的。
田园诗,是古典诗歌里的大户,也是中国传统文学里的基本面。田园经济是旧中国的核心,土地的内涵是单一的,就是土里刨食,种田吃饭,继而安身立命。以前,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是从土地出发,最终再回到土地。军人讲解甲归田,官员讲告老还乡,读书人讲耕读传家,商人讲置办良田多少多少顷。土地的拥有度是身份的标志,以前皇帝给臣僚发奖金,最耀眼的也是赏赐土地。皇帝是最大的地主,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旧文学里写袅袅炊烟,鸡...
作者文章归档:穆涛

出版的主要作品有《俯仰由他》,《肉眼看文坛》《放心集》《平凹之路》,《土门》点评本,及译著《名誉扫地-美国在越战柬埔寨的失败》等八部作品。
2010.10看画
空指什么
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没有,另一方面是有。
以人为例。比如我们人的身体,男人英猛或猥琐,女人靓丽或丑态,如果没有灵魂,就是一种空。如街坊邻居说的那种话,瞧老赵家那个丫头,花容月貌的,就是缺心眼,可惜了的。有肉体,没有灵魂,就是肉架子。而有灵魂,没有肉体,更是空。设想一种念头或思维,幽灵一样半空里悬浮着,找不到承载的东西,没着没落的,那种空是无根的逍遥。
一个人才生下来,不过几斤几两重,几十厘米长短,所有的一切都是慢慢长大,一点一点充实...
2010.09稿边笔记
网络写作对文学语言,乃至文学思维将带来怎么样的影响?
从目前来看,这个问题还带有假设性质。在目前一流或一线的小说家、诗人、散文家的作品里,文学语言似乎依然故我,太阳还是那个太阳,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但几年,或十几年之后,“八〇后”,“九〇后”的人成长为一线写作者,这个问题可能就不再只是问题了,恐怕要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中国人经历过一次写作工具的转变,由软笔到硬笔...
2010.09看画
大萝卜
秦岭分明着中国的南方与北方。用司马迁的话说,“秦岭天下之大阻也”。
秦岭是东西走向的山,东起河南,西北至甘肃,主体在陕西,绵亘八百公里。南北跨度不大,最宽处不过二百多公里,最窄处仅几十公里。南北虽窄仄,路却难走。李白诗里写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指的就是走秦岭的难处。平凹主编的老家在秦岭腹地一个叫棣花的镇子里,从西安到棣花的距离大约一百五十多公里,如今通了高速公路,两小时就可以到达。修高速公路之前,不堵车的情况下,要走七八个小时,一旦堵车,就说不准时间了。秦...
2010.08稿边笔记
念旧念出水准是很不容易的。
念旧的人有浓度。往事、故交、旧物、不老情,都是鸦片,不敢轻易去碰。念旧是走私,都有各自的秘密通道。念旧容不得假,走私的人,怀里揣的,腰上绑的,内裤里夹带的都是真货。偏偏念旧的文字里假的东西多。有个人的,也有政府的,读一些重要人物的回忆录,或随手翻一些印制精美的县志、市志,常有不实之感。读到这样的文字,像喝兑了水的烧酒,也像见了化浓妆的人,只好绕着走开。读过一本当着领导的人给自己修的家谱,实在没法看,不是往酒里兑水...
2010.08看画
内装修
我们的中医很了不起,用风和气的原理解释人的身体。
关于风和气,描述的最早,也最文学的是庄子,“大块噫气,其名为风”。风是无形状的,我们走在旷野里,被风簇拥着,那是身体的感觉。风吹皱一池春水,那是水的响应。风也是无声的,我们听到的声音,风声鹤唳,冷风嗖嗖,狂风怒号,是风碰到了东西,摩擦碰撞引发的动静。风碰到实的虚的东西,发出的音乐是不一样的,有些如击鼓,有些如拿捏笛箫,有些如撩拨琴瑟,有些简陋的就是喇叭唢呐。庄子还发明了一个词,叫“吹万”,世间万物的千姿百态,都是大自然这么...
2010.07稿边笔记
举两段描写的例子:
在森林里,一个干瘪的果实掉下来的声音让树下的狐狸吓了一跳,狐狸急忙逃窜。老虎远远的看见了,心想诡计多端的狐狸吓得跑掉,事态一定很危险,老虎也开始逃跑。森林里的动物们看见森林之王慌张逃走的样子,以为发生了天灾或是外星人来袭,都匆忙逃走。于是所有动物都试图离开森林,整个森林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生活也是一样,不起眼的一个个突发事件主宰着生活。”
这是韩国美女作家殷熙耕《鸟的礼物》里的话。上一周在首尔,开一个中韩作家什么什么会,...
看画2010.07
2010.06稿边笔记
王军部长是西北大学中文系1978级的,读书多,也广。第一次听他谈读书,是在一个国际学术会议上,与会者有几十位中外大学的著名学者。西安市委宣传部是主办方之一,王军部长的致辞别开生面,不照稿子念,从许倬云先生的《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讲起,这本让很多人喜欢得头痛的书,他梳理得清晰独到,而且读后感妙语连珠。会场的气氛顿时浓郁又轻松。许倬云先生当时在会场,我坐在许先生的后面,无法看到他的表情,我身边一位北京的教授说,“西安的宣传部长有水平。”王军部长操心《美文》杂志,几乎期期读,遇到好的文章,还给我发短信夸夸。有一次见到我,说,...
看画2010.06
本钱
和尚住的地方,叫寺,叫庙,通着似和妙的。“寺既不住,住却不似”。寺庙的首长叫住持,叫方丈。方丈之所,住不过是持。
一个人进了山门,上了殿堂,对着那尊金身就是一通磕头。“佛呀,让我生个儿子吧”。“我这身官司怎么办呀”。“我副处长都二十年啦”。磕头的人心诚,却也不抬眼看看,正上方的是佛么?不过佛像而已。世上的事,看上去越是像那么一回事的,细究一下,却又不是那么一回事。似有似无,似是而非,妙在其中,妙不可言。寺庙是佛在人世间的办事处,这两个字的称谓,本身就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