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谢丹

太阳能、风电、电动汽车、储能、智能电网、生物质能、水处理、固废处理、碳捕捉、煤炭清洁利用、能效、建筑节能、EMC……

绿色的商业价值


这是一个举国皆论“绿色”的时代:时尚人士从生活方式的角度倡导绿色环保,政治观察者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探讨大国气候博弈,NGO从社会民生出发批评环境污染⋯⋯但“绿色”的商业价值才更根本,因为,如果绿色不能提供商业价值,将是一场不可持续的虚幻描述。
 
事实上,在当今中国,绿金故事并不缺少,相反是过于泛滥。任何一个传统行业的公司都能将自己与绿色扯上关系,比如医疗、教育、食品,甚至旅游、殡葬业。但这些努力为自己贴上绿色标签的行为并非我们所谈论的“绿色商业价值”,真正的绿色产业至少有两个重要...

Read more

全球光伏产业复燃


 出货持续增长、生产线24小时满负荷运转、扩产计划重启、越来越多的国家贴上光伏标签……全球光伏市场的反转似乎正在印证赛维LDK董事长彭小峰的预言:光伏行业受金融危机影响最晚,但却可能是复苏最早的一个。不过,对这一复苏的迅猛之势,即使是预言者本身也感觉有点措手不及。

“现在客户要货要疯了,派专人盯梢要货的事情又出现了,我们在犹豫是否要打破惯例先发货后收款。”4月23日,在江西新余赛维LDK的总部,刚放下电话的赛维LDK总裁佟兴雪告诉《环球企业家》,一家国内光伏企业的高管催促其能否通融下先发货。最近这样的电话佟兴雪每天都会接到很...

Read more

“中国版”低碳城市诞生记


 

想必这样的景象对每个中国人来说都不陌生:火车站前的广场上,公交车、机动三轮车和私家车挤在一起,拉客的司机和小商小贩穿梭于早已不存在的绿化带中,提着大包小包的人流在汽车尾气中找不着方向,远处的红色横幅上打着“建设卫生文明城市”的口号……
 
 
在中国的任何一个中小城市,这一切都毫不奇怪。但倘若你此行的目的地是一个以“低碳城市”闻名的地方,这多少会让人感慨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在绝大多数民众印象里,低碳城市似乎总带着些北欧风情,空气新鲜,小城静谧,满眼绿色,一幅生态环保的景象,...

Read more

光伏全产业链反思


       光伏企业应根据企业自身条件选择发展路径

       人们似乎已经忘了来去匆匆的金融危机,但要在中国光伏行业找到它的烙印实在是太容易了。

  整个2009年,全产业链模式几乎成为一线光伏企业抵御市场衰退的圣经,金融危机之前那些专注型的光伏制造商大都变身为全能选手。更平衡和更稳健,似乎是一场危机理所当然的馈赠。但当中国光伏产业在2010年初迎来了“小阳春”后,光伏行业正悄然开始反思全产业链模式。
  
&...

Read more

太阳能电力的艰难起跑——独家探访中国第一批光伏电站


这是被公认的中国新能源最后一块处女地,被人看好也被强烈质疑;这是全球光伏企业的未来战场,但没有人确定战斗何时打响。敦煌、徐州,1年前启动的先锋试验,枕戈待旦者的应许之地,正给出答案

  文/图 《环球企业家》 谢丹

  3月8日傍晚,《环球企业家》记者从甘肃兰州搭乘火车赶赴敦煌,在途经张掖、嘉峪关、玉门和瓜州的1000多公里的路途上,强劲的高空风流穿过动辄绵延数十公里的巨型风车阵,暗示着古老的丝绸之路正变身为中国现代商业文明的象征。其势之雄伟,与记者第二天早上抵达的目的地——敦煌国投光伏10兆瓦发电站形成截然对比——在一望无际的戈壁,光...

Read more

变绿的另一种可能:新能源已经不再是首选


  中国必须完成在哥本哈根峰会上的承诺,不过昂贵且不可控的新能源已经不再是首选
 
  刚刚过去的全国两会几乎成了一场低碳生活秀:人大代表们骑着自行车上会,政协委员手里拎的是环保布袋,而整个会议的用纸也是环保的“石头纸”;堪称两会风向标的政协“一号提案”,也由过去几年的三农问题、房价、股市和就业而转为低碳经济。据估计,今年两会每10件提案中就有1件与低碳经济相关。

  但若就此认为新能源厂商们又迎来了上位时刻,则很可能误解了决策者的真实意图:相对于在2009年大热的“新能源”概念,此次两会更侧重宣示节...

Read more

上网电价,这一中国光伏市场启动的钥匙难产幕后


文 环球企业家 谢丹

中国光伏产业正在演绎什么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正如1月20日在首届新能源国际高峰论坛上的一幕—主要光伏企业的高管在台上热烈地讨论“政策如何扶持太阳能产业”,但问题所指的政府、电网和发电企业,却未派任何代表出席。主持人试图缓解这一尴尬气氛,他发动听众给台下的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掌声,奢望这位在场的唯一一位半官方背景的学者将企业的焦虑传递给决策层。

在过去一年里,类似的独角戏几乎每个月都会隆重上演一次,且座无虚席。太阳能光伏电池制造商们不断重复这样一个故事:当传统能源日益枯竭,唯有新能源...

Read more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建筑节能行业


全球最大的市场却没有能走上大规模商业化的道路,旁观者在等待政策催生商业机会,掘金者却在打破这一悖论

文 《环球企业家》 谢丹

2008年初的一天,博洛尼国际事业部经理马彦飞告诉客户Patrick Chou,他的新别墅如果想跟好莱坞影星布拉德·皮特的家一样满足德国passive house的绿色节能标准,光装修费用就需要500多万人民币。这位对品质要求极高的德国商人犹豫了下,还是决定花这个钱—将他位于京郊的一栋800多平米的别墅进行一次几近重建的修葺。

10个月后,Patrick Chou搬进这栋采用了墙体保温、地源热泵、雨水回收等多项建筑节能科技的新家,他...

Read more

储能的中庸之道


 

最近,在新能源业界流行着这样一个笑话:那些大规模屹立于中国西北荒漠、造价昂贵的巨大“风车”,有的不仅不能发电,甚至还沦落为耗电的超级“风扇”。原因在于中国至少三分之一的风力发电都难以并入电网,有些电场为了掩盖这一事实,在迎接上级视察时就临时接入电源使其转动。

风电时有时无的不稳定性是并网难的瓶颈所在。据预计,2020年中国风电装机将膨胀5倍至1亿千瓦。如何与如此大容量的不稳定电力进行配套,成为横亘在清洁能源与巨大的电力需求之间的鸿沟。在中国于2009年晋升全球风电发展最快国家后,这一问题正在催生出一个巨大的商业契机。

&...

Read more

残羹工程


 

巨大的垃圾山、触目惊心的填埋场以及臭气熏天的泔水猪养殖场,构成了垃圾围城的骇人场景——北京这座超大型城市每天产生的1.84万吨垃圾,只有1.04万吨能被及时处理,其中最令人头疼的是1600吨的餐厨垃圾,如果被焚烧发电,这些滴水的垃圾会影响整个焚烧效率;如果被送到泔水养猪场,则直接危害到城市的食品安全。在全国,这一数字接近4万吨,而且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

但若给这些餐厨垃圾施以“魔法”,令人头疼的“汤汤水水”就变身成高蛋白含量的生物肥料和饲料,用这些肥料种植的草莓还连连获得“全国草莓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