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潘维

现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主任。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政治学系1996年博士。现居北京,执教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讲授世界政治理论、中国政治、比较政治、中外政治制度比较、美国社会发展史等课程。代表论著有《法治与民主迷信——一个法治主义者眼中的中国现代化和世界秩序》、《农民与市场》等。

国际关系咏叹调


  在世界上游荡了半年,刚刚回国。没写论文日程上也就没安排发言。借开幕式机会,谈五个感受,是个关于“国际关系”的“咏叹调”。





第一个感受,中国明显成为世界经济大危机的“最大赢家”。有五个标志:

1. 强大的金融实力。中国的国有金融体系十年前号称在“破产边缘”,如今反而轮到“最健全”的西方金融机构破产。风水轮流转,拜金融危机之赐,中国三大银行(工商、建行、中银)市值排名世界前三,交行第十,第四是以香港为基地的汇丰,即HSBC,Hongkong...

Read more

改革应继续坚持以问题为导向


 

  百姓患不均的问题趋于突出

  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是问题导向,即遇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抓主要矛盾,让国家在不断解决重大问题中前进。

  什么是主要矛盾、主要问题?眼下人民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一种主要矛盾,主要问题。谁是人民?社会中最广大的劳动者就是人民。“得民心者得天下”是亘古不变的硬道理。民心是什么?民心就是百姓对政府的信任,信任党和政府竭力为人民服务,信任政策稳定、政府言而有信。

  改革开放前三十年,我国的主要矛盾是百姓温饱问题,我们靠市场化把问题解决了。自那以后,主要矛盾逐渐演化为百姓患不均。老百姓的生活分成四个阶段:被养、养小、送...

Read more

治国的思想方法


一、认识论:

强调意识形态还是强调问题导向?

意识形态人人都有,但治国不能靠意识形态。向往发达国家“成熟”的市场和法治不是问题,仅仅依照美好蓝图短期内推出几百个“顶层设计”就未免有脱离实际之嫌。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是问题导向,即遇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抓主要矛盾,让国家在不断解决重大问题中前进。

什么是主要矛盾、主要问题?眼下人民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主要矛盾,主要问题。谁是人民?社会中最广大的劳动者就是人民。“得民心者得天下”是亘古不变的硬道理。民心是什么?民心就是百姓对政府的信任,信任党和政府竭力为人民服务而非为...

Read more

中国农民为什么穷?


  中国农民的贫穷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农民的劳动时间比城里人少得多,收入也就大大低于城里人;第二,教育水平远远低于城市人,工作机会也就比较少;第三,缺少现代基础设施,卫生、居住、饮水、道路、通讯等方面的条件也就远比城里人恶劣。

  中国农民为什么穷?原因有三:一是人均耕地面积小,二是小农强烈的自私性或者反“社会”性,三是小农体制与国内外的市场机制不兼容。这些原因被一些学者、官员和记者遗忘了,他们开出不对病症的药方,以推动“基层民主”来解决9亿人的贫困问题。可是“选票”能填饱农民的肚皮吗?

  制度迷...

Read more

别把爱国与民族主义混为一谈 l


   本文厘清四个概念,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兼议国际主义和帝国主义。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定义,二是定义的历史演变,旨在澄清有关认识。

  民族主义很容易演化成帝国主义

  以爱家乡为基础的高尚情感,层层扩展,扩展到热爱国家疆界内的社会共同体,就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一旦混入对他国社会共同体的歧视,同意为本国利益牺牲他国利益,就成为民族主义。因此,爱国主义是内向的、防御性的。民族主义是外向的、进攻性的。

  因为人类利益被国土疆界区隔的“国族”深刻分化,爱国主义不易演化为国际主义。因为天然的外向性和歧视性,民族主义很容易演化成帝国主义。

...

Read more

“维稳”压力的制度性根源在哪里?


  中国从世界最大的农业国变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国,人民生活质量迅速提升,面向未来的基础设施建设紧锣密鼓,各地面貌日新月异,奇迹般地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社会稳定问题。这些事件大多源自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生活“小事”,特别是社区里五花八门的“不公平”。这种“小事”久拖不决,就会让一部分人的怨气日积月累。

  

  科层制的社会治理难题

  

  与革命时代相比,体系从“扁平”组织变成了“科层”组织。原本“扁平&rd...

Read more

未来十年是中华复兴关键期


  未来十年是我国的关键期。为什么?

  第一,我国经济增长到了关键期。若能再连续保持三个每十年翻一番(年均增长7.3%左右),在本世纪中期,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年的2049年,我国人均收入水平就能追上发达国家。就物质文明而言,中国复兴就大功告成了。这是最后三十年的第一个十年,要开好头不容易,却必须开个好头。

  第二,我国处在“黎明前的黑暗”。很多人价值观南辕北辙,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百年不动摇”都被公开质疑。少数体制内的人也在动摇,不相信政治体制,或以“体制”为借口搞腐败,甚至准备带全家&ldq...

Read more

中日关系为什么恶化?


  中日关系自七十年代初以来维持了大约二十年的温情。而今,如同在火炉上的一锅水,中日关系正在吱吱地沸腾。一旦水烧干了,锅底就会烧穿。

  一.中日关系的六大基石

  破坏中日友好关系是很容易的,维护这关系却很不容易。中日友好关系建立在六大基石之上。破坏了这些基石,中日关系就难以为继。

  基石之一,中国与日本是邻居,而且彼此都是庞大的、极重要的邻居,应当互为善邻。如果任何一方把对方认作恶邻,中日关系就难以为继。

  基石之二,中国与日本是文化上的亲戚,甚至有“书同文”和“一衣带水”的亲近感。我们交流频繁,彼此并不陌生...

Read more

农地应“流转集中”到谁手里?


  鼓励农村土地流转是为了鼓励集中。我国农村的耕地、房基地、山林地,该不该流转集中?应该。8亿农村人口中的2亿人脱离耕地流动到了城市,他们留下的耕地和房基地权属当然应该适度集中。然而,农地流转集中给“资本”还是农民?笔者认为,土地应当流转集中给农村集体。削弱了农村集体,就阻碍了进城农民的退出机制,留在农村的人们就享受不到城市化的好处,反而走向破产。加强农村集体,巩固农村集体,农民才能自愿进城,而非被“资本”逼迫进城。

  一、世界上不存在清晰的土地私有制

  从法律意义上讲,当代世界不存在绝对的土地私有产权。权属是为了使用,干预...

Read more

怎样判断中国政治模式的成败


  摘要:政治体制的成败不应从体制本身是否“完美”来讨论。中华政体不“完美”,正如美国体制也不“完美”。现实条件迥异,生活矛盾重重,历史不断变迁,不可能有“完美”不变的政治模式。信奉某种政体“普世”,而且会自动“逐渐趋于完美”,是反历史,反智的。在社会精英的舆论中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政治模式却极为落后、失败,信奉拆故宫建白宫。倘若中国政治模式“落后”,什么政治模式“先进”?言外之意...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