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李菁

.

唐德刚(2)


   昨天一直试着把我在唐德刚家拍的那幅字贴上来,试了几次未果,系统提示我文件太大,很是纳闷:前几天贴的蒋介石家人的照片好象比这个大多了,怎么可以贴上去呢?我是个技术盲,也只好乖乖地放弃了。说到技术盲,还得声明一句,旁边加的那几个链接都是三联的李小昂同学帮助的,我自己也不会加入,所以现在还只有朱伟等孤零零的三个链接,今天突然感觉有点拍马屁的嫌疑。明天问下李小昂同学,争取把那照片贴上来。
    言归正传,再说唐德刚。
    唐老先生几年前发过一次病,身体大不如前,毕竟是八旬老人了。去之前何先生就提醒我,他的...

Read more

唐德刚(3)


    坦率地说,虽然作记者这么多年,形形色色的人采访不少,但这次见唐德刚,心里还是着实没底,一路上脑袋里想的全部是该如何采访的问题,又觉得乱七八糟整理不出个头绪来,后来索性把一切都放下,告诉自己:放松,就像在生活中见到一个你感兴趣的老人,跟他随便聊天,请他讲过去的故事那样。
    老人家对我很是热情,虽然自己走路已是颤颤巍巍,却还要努力着招呼、安置。印象很深的是家里的客厅里除了胡适的字,还有一幅大熊猫图案的挂毯,以至于置身其中时常忘了这是在异国他乡。
    坐在这个“阅人无数”的老...

Read more

最近的两篇文章(1)  我的父亲刘文辉


偷个懒,贴上最近发表的口述,也算是更新一下。
每篇文章都有遗憾,这篇也不例外,甚至更多一些。刘文辉的故事还包含了两块比较重要的部分:其兄长刘文彩的故事,以及刘文辉部队在泸定桥时的一些细节,可惜刘元彦都不让我提这些。写好的刘文彩的段落,也不得不全部删掉。希望有一天能有机会将这些细节全部还原吧。
 
 

我的父亲刘文辉

 

(导语)作为川系军阀的代表人物,刘文辉曾经历了军事的起起落落和政治的波谲云诡,他的人生历程,也正是中国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见证。

长子刘元彦出生时,正值刘文辉军事生涯的顶峰。如今年近八旬的刘元彦在北京一座普通的居民楼里过着他安静的晚年生活...

Read more

几十年前的八卦,现在的历史


   半个月前,采访了吕恩这位30年代的老演员,讲了很多当年的好玩事。保留了三分之一的内容没有写出来,也许若干年后会用某种方式再写出来。
   前几天,突然接到电影圈某位人士的短信,说看了老太太的回忆,觉得好玩。“年轻时候的那些事,到老了怎么八卦都可爱”。他说。
 

   往事悠悠——回顾我的艺术生涯

    

   已经86岁的吕恩有惊人的记忆力,对那些几乎是半个世纪以前的往事,很多细节,她仍能娓娓道来,言谈间依稀可见当年的爽朗。对于自己的戏剧生涯,吕恩时...

Read more

口述:父亲储安平之死


父亲储安平之死

口述  储望华 记者 李菁

 

(导语)几张面色模糊的黑白照片,是储安平留在这世界仅有的影像,它们也似乎印证了这位父亲留在儿子储望华心中那些支离破碎而伤痕累累的记忆。

67岁的储望华与家人现在安静地生活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一幢漂亮的白色别墅里。储望华将这座洋味十足的住宅取名为“静远斋”——储安平被打成右派后,曾改名静远,取自“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以规避身外的政治汹涌——那份铭记不言自明。储望华每年都会回到国内,担任一些钢琴比赛的评委或为艺术院校授课。对外界而言,这位儒雅而风度翩翩的白发学者是一位著名的作曲家与钢琴家,是著名的《黄河》...

Read more

父亲储安平之死(二)


选择

新中国刚刚成立时,父亲和许多知识分子一样,对新政权抱有一颗赤诚之心。他曾随全国政协组团到鞍钢等地参观,到江西参加“土改”,到新疆南北深入考察调研,写出了不少热情讴歌社会主义祖国新建设、新面貌的文章。对参加政府工作也满怀热忱,每日工作到深夜。父亲曾担任过新华书店全国副总经理、出版总署出版发行管理局局长等职,但对我们子女要求历来严格。在得知国家需要各类不同人才时,他毫不犹豫地把子女输送给国家。

1951年,抗美援朝爆发,报纸上宣传说部队需要文化教员,希望年轻人去参军,父亲便让我大哥去参军。初中毕业的大哥响应号召去了朝鲜,他后来在东北还成为警卫排的一员,给高岗站过岗。但19...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