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熊易寒

2006年5月起,任复旦大学基层社会与政权建设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2009年6月起,任复旦大学政治学系研究生辅导员
研究方向:移民政治(城市新移民的权利配置与政治心理、城市第二代移民的政治社会化);地方治理(环境政治、社区选举、社会冲突的解决机制)

不理解政治,我们就难以真正理解命运


  一、人生的岔路口

  1999年9月,某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乘坐姑父的小车,进入了我的大学。差不多同一时间,以两分之差落榜的同桌兄弟搭上了南下深圳的火车,在那里开始了他的打工生涯。那是一个平凡的日子,以至于我忘掉了日期。

  在多年以后,我才意识到,那是我人生的一个岔路口。在那一天,我和同桌兄弟一起告别了农村,不同的是,我办理了户口迁移手续,而他的户口还留在原地。

  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和同桌兄弟保持着密切联系。我跟他讲述大学里的逸闻趣事,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他跟我诉说工厂劳动的酸甜苦辣,在那里,再没有人欣赏他漂亮的钢笔字,再没有人崇拜他丰富的历史知识,才华在忙碌的流水线上找...

Read more

NGO、职业教育与农民工子女的社会流动


  流动儿童是当代中国最受学术界瞩目的底层群体之一,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农民工的子女,跟随打工的父母在城市居住。流动儿童之所以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兴趣,一方面是因为流动儿童的巨大规模。截止到2010年11月1日,全国0-17周岁流动儿童规模已达3581万,占全国儿童的13%,其中3106万流动儿童在城镇,占城镇儿童的25%;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个群体的特殊性,作为底层,作为流动人口,他们面对身份不平等,从而为研究社会流动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研究样本。

  现有的研究发现:中国的教育体系很难帮助农民工子女实现社会流动。但以往的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主要关注学校教育或者说正式教育,对非正式教育(譬如NG...

Read more

中国中产阶级的三副面孔


 

  中产阶级具有三副面孔:一是日常世界里的中产阶级;二是公共舆论中的中产阶级;三是集体行动中的中产阶级。理解了这三个面向,我们才能形成对中国中产阶级的整体性认识。

  当下的中国,大约1亿人口可以被归入中产阶级的行列。相对于13亿人口,这个比例固然很低;但是,这个阶层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十三分之一。最近十年,中国社会的道德、审美、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都在迅速中产阶级化。

  无论穷人还是富人,都追着《欢乐颂》这类弘扬中产阶级主旋律的电视剧;节俭不再是社会公认的美德,理财和提前消费才是值得提倡的,人手一个股票账户、人手一张信用卡。典型的中产阶级形象是,用苹果手机、喝...

Read more

“人民”和“公民”有何区别?


  如果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向我们展示了人民的的伟大力量,而“文化大革命”让我们见证了人民的愚昧与狂热,那么孙志刚的死则让我们看到了人民主权下个人的虚弱无力----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最不可轻视小人物的命运。这就是我之所以把这个“小人物”与上述大事件相提并论的原因。现在也许是该要终结“人民的神化”的时候了。让我们做一个平凡但有尊严的公民吧!

  在我国的法律文本、官方文件和政治理论课教材中,“人民”无疑是使用最为频繁的词汇之一。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人民”或许不...

Read more

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城乡认知与身份意识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进城、随志愿者还乡这两个戏剧性事件分别进行文本分析和案例研究,研究表明:(1)早期生活经历具有特别的重要性,据此可以将农民工子女区分为"一代半"移民和第二代移民;(2)"农民工子女"不是identity意义上的身份,而是status意义上的身份;(3)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不是简单地由社会结构所决定,而是在事件的驱动下,间歇性地生产出来,充满建构性和不确定性;(4)身份认同兼具自我展示和自我保护的功能,分别形成进取性认同和防御性认同,这两种认同的冲突在农民工子女身上尤为明显。

...

Read more

环保教育、环境运动与国家战略


      摘要: 生产污染的治理关键在于政府监管,公共权力与市场激励机制的结合可以比较有效地解决污染的外部性问题;生活垃圾的处理关键在于环保教育,分散的家庭和办公室难于监管,更宜通过个人的自律来解决;政策导向的转变关键在于环境运动,公民社会永远是推动改革的清新力量;而国家战略则扮演了一个统领全局的角色,它既立足于民意,又着眼于未来,将国家、社会和市场的力量整合在一起。  

  一、从环境抗争到环境运动  

      改革开放30余年,中国经济经历了持续的高增长,被誉为“中国奇迹”,其成...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