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我创办了一个中国实验室,每年麻省理工学院和岭南商学院合作派出团队为珠江三角洲的中小企业做咨询项目。在我看来,中国现在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面临着很多问题,第一个是政治和法律方面的保护,第二个是金融产品的提供,第三个是自身的管理水平。陈志武教授和丁学良教授多年在呼吁政治上、法律上、金融上要给予民营企业平等的待遇,这是一个政策层面的讨论,我过去也在这方面写过文章呼吁,可是我觉得在政策环境没有改变之前,我们作为商学院教授能做一些什么事情?如果说前两个方面是政策环境的问题,我们可以呼吁,但我们毕竟不是政策参与者,那么至少在企业本身的管理我们还是能够起一定作用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我...
作者文章归档:黄亚生

现为麻省理工学院管理学院教授
户籍制度抑制了农民工的消费
解释中国消费下降,一种理论认为,是谨慎性的储蓄和社会保险不足造成;另一种理论认为,谨慎型的消费主要是因为收入过低,而不是因为储蓄过高。我比较赞成第二种观点,中国消费下降是因为中国国民收入的增长严重落后于GDP的增长。
在我看来,中国城市化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行政行为。因为土地是公有的,是政府控制的。如果这种城市化通过大规模土地扩张,基本上可以认为是一种行政性的城市化,而不是经济形式的城市化。像这种行政性的城市化,对居民收入到底有什么影响?肯定正负面的影响都会有。正面的影响就是对农民工的影响,但这种收入的增加完全是一次性的,一个农民一旦转成工人,收入有非常大的增加,但变成工人以后...
中国模式不存在且极危险 印度或超越中国
一、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中国模式”
中国企业成长的烦恼
如今,各国消费者在商场购物时都会发现,众多种类的商品,无论是低价的羊毛衫和短袜,还是高价的电器产品,大多是由中国制造的。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价格低廉且技能熟练的工人,造就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外商直接投资大量进入中国,中国本土的民营企业却没有凭借本土市场的巨大潜力而取得高速发展。很多销往世界各地的商品都是在中国制造的,但很少是由中国本土企业生产的。
为什么“中国制造”并非中国企业制造?
规模是衡量企业成长潜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对比发现,尽管印度的经济总量不到...
80年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
经济改革需要政治体制的全面支持
邓小平先生南巡前夕,中国出现了一段全面否定80年代的改革方向的“逆转期”,改革很可能前功尽弃,走回头路。南巡讲话在那时候具有非常大的历史意义,因为他力挽狂澜,逆转了一个“逆转”,另外在对外开放方面在80年代改革基础上再上一层楼。如果没有这个逆转,很难想象今天中国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
在我看来,邓小平先生实现了一个“逆转的逆转”,但只是部分逆转,对政治改革的部分,他并没有涉及。但我注意到,邓先生在80年代就提出了政治改革,他在1980年有个很有名的讲话,非常...
没有独特的中国模式
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中国学术界有一种很普遍的看法,认为“中国模式”是独一无二的。这种主流观点认为,中国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高速增长的经济增长率以及独特的儒家文化传统,共同构成了“中国模式”的重要特征,其他国家难以和它相提并论。
在我看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并不独特。无论是中国的成功经验还是发展困境,都不是中国特有的,都可以从世界其他国家的身上找到影子。
从成功经验来讲,中国的发展类似于东亚各国。东亚各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可以归功于其早期成功的土地改革、民营部门的茁壮成长(虽然在政府的干预下)以及政府对教育和卫生事业的大...
辨析“龙象之争”
中国依旧有一些优秀的基本面,但印度将拥有增长的势头。印度拥有经济增长正确的制度环境,中国仍需为政治改革努力奋斗。
中国和印度强劲的经济增长已经引起了众多关注,而两者不同的政治体制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怎样的影响,则众说纷纭。
上海模式
显而易见,中国的经济增速高于印度。过去30年,从GDP的增长率来看,中国的增速是印度的2倍。中国毫无疑问比印度的发展要好很多。
印度总理辛格在一次印度金融界的采访中说,他想让孟买成为另一个上海。当你在陆家嘴的高楼间穿行,或许会有这种幻觉。孟买尚有类似达拉维这样的贫民窟存在,而在上海找不到这样的地方。因为中国政府较为强势...
辨析中印龙象之争
中国和印度强劲的经济增长已经引起了众多关注,而两者不同的政治体制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怎样的影响,则众说纷纭。
上海模式
显而易见,中国的经济增速高于印度。过去30年,从GDP的增长率来看,中国的增速是印度的2倍。中国毫无疑问比印度的发展要好很多。
印度总理辛格在一次印度金融界的采访中说,他想让孟买成为另一个上海。当你在陆家嘴的高楼间穿行,或许会有这种幻觉。孟买尚有类似达拉维这样的贫民窟存在,而在上海找不到这样的地方。因为中国政府较为强势,可以行走在法律之上。而为了城市的规划甚至可以大规模移动人口,这在印度行不通。
这几年我用“上海模式&...
美对华政策令中国百姓反感原因
看到中国官员做出一些看上去不可捉摸的行动,华盛顿往往认为中国政府中的许多人是反美的,而中国的大众是亲美的。现实的情况几乎刚好相反。在中国的普通民众中,始终有一种强烈的质疑,认为美国有一个精心设计、周密思考和连贯的遏制中国战略。
这种阴谋论还有某些极端版本,认为每件事都是这个阴谋的一部分。对中国人权记录的批评,目的是为了颠覆北京的政府。对央行施压要求重估人民币,显然也是为了让中国患上“日本病”。甚至一些私营公司如高盛和谷歌有时也被畅销书和期刊描绘成美国的步兵,是这个大战咯的忠实走卒。美国总统奥巴马口前的亚洲之行—一前往印度、印尼、韩国和日本...
发展农村经济缺什么
今年以来,广东等沿海地区再次出现了用工荒,这其实反映了中国的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农村及周边城镇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从而让农村人口在就业方面减少了对沿海城市的依赖。不过农村经济要想取得更大的发展,还欠缺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金融服务的支持。
关于用工荒的问题,从目前国内一些机构的调查结果来看,拐点其实是出现在2005年左右。原因大概有两方面:一是中国加入WTO,加快了沿海经济的发展,增加了用工需求;二是在2003年,当时的新一届政府上台后实施了新的农村政策。在一些调查中,我们问农民工第一次加工资是哪一年,大部分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