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邹骥

邹骥教授任世界资源研究所(WRI)中国区首席代表。同时,他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经济学教授。在过去长达25年的时间里,邹骥教授一直从事能源与气候变化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担任教师,研究员,政策分析师和行政领导。此外,他还是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中国代表团成员。

这些经历使得邹骥教授获得了对中国经济发展进程及政策制定的深刻理解,并在国家和地方的能源与气候政策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于参与能源和气候方面的各种政策制定,他与中国相关领域内不同部门的政府官员,研发机构,工业协会以及能源效率与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非政府组织保持着广泛的联系。在与地方共同开展建设低碳省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中,他熟悉了省市级政策制订的规则和文化。自2000年起至2009年,邹骥教授担任中国政府参加联合国气候谈判代表团的成员,主要负责环境有益技术开发与转让以及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的谈判议题。这份经历使得他能够运用国际眼光来考虑中国背景下的能源、经济发展,以及国家和地方的行业动态问题。

邹骥教授有着多学科的教育背景。他拥有清华大学环境工程学士学位,技术经济硕士学位和中国人民大学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博士学位。此外,他曾任哈佛大学

中国还是穷国吗?


联合国秘鲁利马气候大会在即,富裕国家和贫困国家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和资金,这仍旧是气候谈判中棘手的议题。中国属于哪个阵营?环境网站“中外对话”就此采访了数位专业人士。

 

邹骥,中国国家气候战略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

 

中国是一个大国,但依然是一个穷国。

 

这个问题的背后,是发展的量度问题。发展经济学中有“巨国效应”的概念,拿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一个人口众多的巨型国家,哪怕所有乞丐一天少吃一口馒头,这部分财富聚集起来,也许就可以发射导弹和人造卫星了。

&nbs...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