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张军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双聘教授。1963年生于中国安徽省。中国国籍。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经济”长江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中国经济下一程会像日本还是韩国?


  本文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教授在国盛证券2019资本市场年会主题发言,原标题为《理解中国经济:上一程的终结与下一程的挑战》

  很高兴第一次在国盛证券的年会上做分享,今天我要分享一些个人对发展经济和经济增长方面的研究心得,我会把这个问题放到当前中国经济下行的背景下。我希望能够告诉大家,经过四十年的追赶,我们的经济现在大概进入到什么样的阶段,未来的空间、前景大概会是什么样子。

  我在分享中想特别强调的是,经济的发展过程其实没有一成不变的成功模式,一个在过去很成功的追赶模式并不是未来可以持续发展的保障。当然,最困难的问题其实是识别改变发展模式的必要性,就是我们怎么知道经济已在面...

Read more

我们真的相信中国的消费需求不足吗?


  谬误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我们今天在经济领域有很多似是而非的命题,因为不断被重复,久而久之就成为定论了,大家也就都相信了。这几年说中国的消费需求不足就是一个典型故事。现在,不仅媒体上每天都在重复着这样的言论,甚至很多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也都认同和接受了这个似是而非的判断,相信中国的消费占GDP的比重过低。今天,从上到下似乎有了一个共识,中国经济的增长非要靠扩大最终消费需求才有出路。这个论断已经在前不久还写进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报告中。

  我们真的相信中国的消费需求不足吗?很多人会拿出国际参照值作为证据。例如,很多人发表文章都无一例外地提到,消费占GDP的比重,世界的平均值是70...

Read more

一个没有通胀的经济,大家没有信心


  本文源自张军于第三届复旦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的演讲实录

  以下为演讲实录:

  我想跟各位分享的是,从宏观角度看中国经济当下的情况。如果放到宏观经济层面上看,还是要有一些基本的概念框架,我考虑中国问题的时候,会看三个方面。第一个,飞利浦曲线,主要讨论失业跟物价、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第二,奥肯定律,主要讨论GDP增长跟失业率之间的关系。第三个,潜在增长率跟实际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我觉得中国经济宏观层面上看,这几年是OK的,没有什么特别值得担忧的,但是长期来讲,可能会有问题。我们都知道,中国GDP的实际增长率在2012年达到转折点,2002年到201年的十年,实际GDP增长率是两...

Read more

中国必须放弃土地配额制度 挖掘城市潜力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已经持续了近40年,不过仍然还有一项重要的增长动力尚未获得充分利用,那就是城市化。如今,超级城市(特指人口超过1000万的大城市)作为经济发展和扩大繁荣的引擎终于获得了应有的高度重视。

  在过去10年里,中国一直聚焦于从以廉价劳动力驱动的制造业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以创新驱动、以高附加值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而这要以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升为前提,城市化将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助力。在实现规模经济方面,城市化尤其关键。

  目前,虽然中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仅有一半的中国人生活在城镇地区,而且仅有不到10%的中国人生活在超级城市。中国的城...

Read more

监管风暴不能解决货币难题


  这些年来,中国实体经济部门面临的日益加强的金融约束与金融部门的不断扩张形成了鲜明对照。事实上,金融部门自身的繁荣,包括来自于更加市场化的金融创新活动,正在创造着日益膨胀的信贷资产和货币供给,推动了中国的M2相对于GDP更快速的增长。

  这一局面的形成可以追溯到2004年。持续的贸易顺差、资本流入和人民币升值迫使中国央行增发越来越多的基础货币。货币创造被大量用于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以扩大国内需求,后者不仅吸收而且进一步创造了越来越大的信贷规模。不仅如此,2009年中国推出三年大规模刺激计划,信贷扩张以广义货币供应量M2超过20万亿元人民币而达到新的高度。例如,虽然2009年中国GD...

Read more

中国经济放缓 为何失业率却在下降?


  自2002年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显著的变化,包括GDP从加速增长降为减速增长。然而,由国家统计局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现人社部)联合发布的官方城镇失业率数字,一直保持在相当稳定的水平上,约为4-4。1%。

  从2010年至今,失业率定格在4。1%上没有浮动,这令人惊讶,甚至让有些人开始质疑其真实性。

  国家统计局没有说谎,它只是缺少数据。官方提供的失业率数字,只能反映出政府失业救济金发给了多少登记失业的城镇人口,即“城镇登记失业率”。然而,中国的失业保险零零星星,再就业扶助计划也与发达国家有相当大的差距,难以吸引人们向政府求援。其结果是,国家统计...

Read more

放松货币政策已到了关键时刻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运行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其角色也从全球经济增长引擎明显转换为主要风险源,至少有些人这么认为。事实上,由于今年GDP增长达不到年初制定的7%的目标几乎已成定局,整个世界都密切关注中国经济危机及增幅大幅放缓的迹象。中国如何会走到这一步,其经济增长是否还能重回正轨?

  中国经济的增长势头没有能够延续下来。政府为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而出台的、不够审慎的固定资产投资刺激方案,将GDP的增长连续两年维持在了9%。但2011年以后,经济刺激转向了宏观经济紧缩政策,投资名义增速从30%以上大幅跌至10%左右。这阻碍了产能及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也解释了为什么7%以上的G...

Read more

股灾的首要原因——监管失灵


6月中旬以来的股灾因国家队强势救市暂告一个段落,但有关此次股灾的原因,以及监管层应该从中汲取何种教训,仍在学界不断的讨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教授近日撰文反思此次股灾,并从监管层管理资本市场的方法论上,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见解。他颇为严厉地指出,此次股灾的发生,与之直接相关的证券监管部门应当承担首要责任,而当前的监管框架已经难以适应中国的资本市场,未来中国应该参考韩国上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成立的金融监督委员会,创建单一的超级监管机构。此文英文版发表于《世界报业辛迪加》】
 
动荡的中国股市似乎终于尘埃落定。但造成沪深股市暴跌的原因,以及这段插曲对中国金融改革的影响...

Read more

建立适应中国的世界经济新秩序


  中国经济前景如何,经济学家们众说纷纭。乐观者强调中国的学习能力和人力资本的快速积累;悲观者则专注于中国人口红利的快速消退、负债占GDP的比例较高、出口市场萎缩和工业产能过剩等方面。然而,这两种人都没能看清,真正决定中国经济前景的根本性因素是世界秩序。

  在现有贸易规则等国际秩序框架内,中国能不能保持GDP快速增长,抑或美国主导的秩序能不能适应中国经济的继续崛起?这个问题本身很简单,但答案尚不明朗。

  中国也在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途径之一是争取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把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观察者网注: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设的一种储备资产和记账单...

Read more

经济学家的预言错了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所发生的变化值得评说与议论。还记得在2006年中国入世五周年的时候,国内学术界正流行一种所谓“经济安全论”,不少人开始对中国入世进行隐含的批判,也让更多的人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前途忧心忡忡。我在那时发表的纪念中国入世五周年的文章中曾公开批驳这些观点。今天重读那时的短文,观点没有改变。

  入世十年来,中国经济持续了它原有的发展势头,没有像大多数人当初担心的那样,入世很可能是未来中国经济迎来灾难的开始。但今天人们对中国入世的各种评论与五年前大有不同,更显积极和正面。WTO总干事说,中国入世后的成绩可以打A+。中国商务部的官员说中国入世十年...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