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孙惠柱

孙惠柱,1951年10月出生。1978—1981年在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84—1985年在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1985—1990年在美国纽约大学人类表演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1990年9月—1992年11月任美国北岭加州州立大学助理教授;1992年12月—1999年8月,先后任美国波士顿塔夫兹大学副教授、美国明尼苏达马开勒斯特学院副教授。1999年回国。现任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在国际上率先从历史视角研究跨文化戏剧,并组织国际会议进行讨论,该领域成为国际戏剧研究的重要方向。成立国内第一个人类表演学研究中心,结合人类表演学和中国国情,开拓出新学科社会表演学,在教育、法律、医学等领域显示良好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20余篇,专著《文明冲突与戏剧冲突》等出版。曾多次获“田汉戏剧奖”论文、剧本一等奖、“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艺术教育论文一等奖。2007年成为“第二届上海留学人员成果展”人员之一。

批评要有品牌意识


  在纽约大学教课时,两位剧评家朋友从加州到纽约看戏,谈起剧评界的现状,都感慨网络力量巨大,发评论的报纸萎缩了。他俩都是加州大学的资深戏剧教授,几十年来每年都到纽约、洛杉矶、伦敦等地看戏,为长期兼职的期刊写剧评伦敦的双月刊《国际戏剧》和纽约的文艺季刊《哈德逊评论》。在美国三大类文艺评论中,他们处于中端,另外两端一是《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等权威日报的评论,二是网上的草根观众评论。

  那些做大了品牌的评论家牛得很,完全不看任何人的眼色行事

  中高两端文艺评论的最大特点是稳定的品牌。主要报纸和期刊都有长期固定的剧评家和影评家,大报还有书评、美评、乐评、舞评家,日报和周刊是...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