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许倬云

许倬云,江苏无锡人,1949年赴台,就读于台南二中,完成高三最后丰年学业,进入台大历史系,后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人文学科博士学位。先后被聘为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夏威夷大学讲座教授、杜克大学讲座教授、匹兹堡大学史学系退休名誉教授等职。

为何台湾人甘于日本统治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日本向中国勒索巨额赔款,更要求中国割让台湾。马关议和,李鸿章请求以更多的赔款代替割台,但是日本志在以台湾为南进东南亚的基地,坚决不肯,并以再开战争为要挟。当时中国的北洋海军已全军覆没,哪有能力再战?于是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

  日本占领台湾,五十年来对台湾的发展留下深刻的历史刻痕,于台湾本身、中日关系及东亚整个情势都有重大影响。日本以重兵登陆,接收台湾的人民、土地。台湾官民不愿沦为日本殖民地,成立台湾民主国,向清廷宣告独立,不侵不叛,长为中国东藩。然而在日本重兵攻击之下,共和国只是昙花一现。日本侵略者,死伤不下三万余人,其中死于疾病者不少。台湾损失更大,官方报...

Read more

日治时代的台湾


  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日本强索台湾,中国只能将台湾割让给日本。从此,日本占领台湾五十年之久,将台湾建设成为一个供给粮食的基地,也是南进太平洋的前哨站。这五十年日本的治理,将刚刚踏入近代的清领台湾,发展为一个几乎完全同化于日本的殖民地。在这一段时期,台湾的经济建设和相应的文化发展,使台湾进入了现代。日本治理台湾的时间,只有清代治理台湾的四分之一。但是,日本在台湾留下的烙印,却非常深刻。

  清治台湾时期,台湾的文化土壤并不丰厚

  回头看看,清领的二百年,满清是从郑氏政权手上,接下了台湾岛屿。郑氏来台,保存华夏文化命脉于海外;孤臣孽子,其志可佩、其情可哀。在郑氏时...

Read more

中国历史的合、分、合


  郡县制度的确立

  经过春秋战国的酝酿,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逐步演化为列国制度。最后的七国争雄,都尽力强化动员资源的组织能力。为此,七雄分别发展了相当有效率的军事组织和行政系统。各国也时时彼此学习发展的经验。在法家学者们手上,综合整理为管理学的理论;这是有关政治组织及其运作的第一次理论化。荀子、韩非子、李斯等人,综合了管仲、商鞅、申不害、慎到诸人的经验和讨论,不仅在理论部分有更完全的讨论,而且终于在秦帝国的组织形态上,得到了实践的机会。秦始皇统一天下,创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帝国,其管理系统之完备和充实,在当时各处的大国,可谓独步。这个组织的形态,在中国历史上,延续到二十世纪初,...

Read more

中国古代建构的价值观念


  中国和欧洲的古代人类,各自走了不同的选择:中国选择定居的农业,欧洲的古代人类却是不断地征服和扩张。从这个出发点上,我们还要看看,他们在当时这种条件下,发展了什么样的社会价值。

  夏朝可能只是许多聚落的联盟

  先从中国方面来看。中国最古老的传说是黄帝的传说,可是传说的内容,显然是后世加上的。因为黄帝的年代,就是离现在五千多年前,不可能有那么完备的制度;许多归于他名下发明的事物,也不是那时候出现的。

  我宁可从夏禹的传说说起。夏代起源的传说,是从尧、舜、禹三代的“禅让”开始。尧、舜的时间都很短,且没有太多具体的事迹可以说。禹的传说却非常重要...

Read more

儒家与中国思想大势


  孔子之儒

  儒家思想是中国思想体系的主轴。在此以前,西周建构的分封体制与其配套的观念,其实已经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第一,周天子承受天命治理天下;天命无常,维德是亲,天命不是特别宠爱那一群人,天命只选择对人民有益的君主,委托这位君主治理世界。天命观念,远远超脱了部落保护神,或族群保护神的地位。这是一个道德的裁判者;君主的行为就在道德的尺度上,天视民视,天听民听,也就由人民加以衡量。第二,周代的封建制度,是分封亲戚以藩屏周;所有的封君,不仅他权力来源来自周王,而且他们能否获得天命的眷顾,也必须经过大族长周天子的媒介,才能上达天听。于是,政治权力的分配、亲属关系的网络,两者迭合为...

Read more

回望辛亥百年,文化革新亟待开始


  儒家文化与皇朝实力、清末变法的崩溃是辛亥革命的大背景,“辛亥革命只是一颗大树在完全蛀空的时候,风吹草动都会将大树吹倒。”

  关于孙中山,许倬云说,孙中山“无论在文化上,或是社会上,他都是一个边缘人,离精英和核心都很遥远”。也因此,“孙中山先生没有任何包袱,可以提出革命的理论,而且一生不断的修改自己的革命理论。”

  但是,许倬云认为三民主义中忽视了农村的重要性,生于江苏无锡长于台湾学于美国的许倬云,自然而然地拿台湾农业来举例,他说,不管是大陆还是台湾,农村正在被工业占有,“海峡两岸都有都...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