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许倬云

许倬云,江苏无锡人,1949年赴台,就读于台南二中,完成高三最后丰年学业,进入台大历史系,后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人文学科博士学位。先后被聘为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夏威夷大学讲座教授、杜克大学讲座教授、匹兹堡大学史学系退休名誉教授等职。

历史上的知识分子及未来世界的知识分子


  我一辈子做的事,就是读书与教书,想在知识这个非常宽大的海洋里,开拓自己的境界,整理已知的知识。数十年来,我始终在知识这个领域里挣扎,假如说“知识分子”是个志业的话,我可说终身投入了这个志业。

  我藉今天这个机会,向各位同学及母校的师长们,反省我自己的想法。讲题《历史上的知识分子及未来世界的知识分子》看来很啰嗦,前半是谈以中国为主的历史,后半则是谈未来的展望及其相关的难题。

  古代的知识分子:从“巫”到“士”

  什么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指的就是中国的“读书人&rd...

Read more

古代名将与皇帝的管理经


  李广与程不识

  李广和程不识都是汉武帝时的大将,但两个人治军的风格迥异。在这里举他们两个人做例子,是想谈一谈领导的方式与风格对事业的影响。

  ★ 李广 ★

  李广大家都知道,是有名的飞将军。程不识,可能除了专门研究秦汉史的人之外,很少有人听说过他。其实在汉朝前期,特别是汉武帝时代,两个人是齐名的。他们一个是现在河北省的太守,一个是今天山西省北部的太守。当时的太守大多是边境上的守将。

  李广和他的孙子李陵都是名声很大的人物。司马迁是李陵的好朋友,司马迁由于为李陵辩护受了宫刑。李广由普通军人成为一代名将,史书说,他能叫出部下士兵的名字。李广是边郡太守,领军...

Read more

中国究竟是什么?


  本文为许倬云新书《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序言

本书的起因,乃是有一位朋友提出一个问题:“我”究竟是谁?“中国人”?“汉人”?“唐人”?“华人”?或者按照外国人称呼我们的名称,例如契丹(Kitahai/Chathy)?支那(Sina/China)?桃花石?鞑靼?

 

“中国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是谁?”这个问题,不是一言两语可以解决的。这本书也不过是在尝试,如何界定“中国”。

&nb...

Read more

忆王小波


  王小波在匹兹堡大学的时间不长,我们之间的交往也大致只是在我研究室中每周一次在工作后的谈话。但是,这一段交往在我数十年教学生涯中,确是相当特殊的记忆。小波的妻子李银河在匹大读博士学位。她的导师是杨庆先生,我则在历史学系执教,还有一个社会学系合聘的职务,于是,我也列名在银河的学位导师小组之中。那时候,中国大陆留美学生为数不多,对于台湾来的教授及同学,颇存疑心。小波夫妇对我却全无芥蒂。我一向对学生一视同仁,只要找我问问题,从来大叩大鸣,小叩小鸣,不找我,我也不会追着学生盘问。

  银河有社会学专业进修的程序,小波却苦了!匹大是有一个东亚语文学系,而其功能则是训练洋孩子学华语,文学部分...

Read more

古代的名将与皇帝这样管理下属的


   ―、李广与程不识

  李广和程不识都是汉武帝时的大将,但两个人治军的风格迥异。在这里举他们两个人做例子,是想谈一谈领导的方式与风格对事业的影响。

  李广大家都知道,是有名的飞将军。程不识,可能除了专门研究秦汉史的人之外,很少有人听说过他。其实在汉朝前期,特别是汉武帝时代,两个人是齐名的。他们一个是现在河北省的太守,一个是今天山西省北部的太守。当时的太守大多是边境上的守将。

  李广和他的孙子李陵都是名声很大的人物。司马迁是李陵的好朋友,司马迁由于为李陵辩护受了宫刑。李广由普通军人成为一代名将,史书说,他能叫出部下士兵的名字。李广是边郡太守,领军万人之众,他不可能...

Read more

王朝的盛衰周期


   中国自古以来有一句话: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似乎是一种周期。历史学家眼中也有一种周期,他们认为朝代由盛转衰是一定的,开国时必定兴盛太平,而这个朝代将要结束时,一定是内忧外患接踵而至。这两个观念中所说的“周期”,并不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规律,却正好描述了一个政治共同体,将其当做一个复杂系统来看,它是如何逐渐失去自己的调节能力,以至于不能面对困难的。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先说分合观念。中国是很庞大的地区,各个地理区域天然条件不一样,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共同体,必须是各个区域之间能够互补而无冲突。朝代刚兴盛的时候——通常是大乱以...

Read more

刘邦与朱元璋:两种创业的风格


   现代资本主义市场机制下,企业管理是重要的强项。过去,投资与经营都可由一个人(或少数人)直接处理。一个自然人可以全凭自己的意愿,驰骋于市场,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并不需要管理理论。但是,今日的市场是许多「法人」角逐的竞技场。如何组织高效率的团队?如何筹募最佳的策略?都是这些企业群体盈绌成败之所寄。而不论组织,抑是经营,这一群体的决策中枢,亦即领袖的领导功能,尤是举足轻重的因素。

  本刊改版,主编托人邀稿,指定的题目从历史前例,讨论领袖的领导功能。其选题的着眼点,毋宁即是出于上述的考虑。商学院与管理学院的管理学教材,一向是从企业群体的「企业文化」撷取经验,这次问道于历史学的工作者...

Read more

说中国文化庸俗不算冤枉


中国文化到了今天已经是只剩皮毛,不见血肉,当然也没有灵魂,这是叫我伤心的地方。  

 

从五四以来,中国文化基本上存在于书皮上,也存在于穷乡僻壤的旮旯儿里。文化影响百姓的生活习惯、行为模式。在文化界,下里巴人、阳春白雪受追捧程度差得太远,昆曲永远不能进入流行歌曲,像样的书卖几万册就了不起了,低俗的书卖一两百万册。娱乐的杂志、时尚的杂志、小道消息的报刊,销得好得很。换句话说,今天要说中国的文化庸俗,不算冤枉。

 

文化利用大量的资源,在表面上形成一个花团锦簇的世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张艺谋的作风,奥运开幕式,全是声、光、颜色,没有内涵。他只是抓书上常提的中国四大贡...

Read more

我们走向何方?


  一 历史上的几次转折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感慨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好像今天的世界缺少了大家可以遵循的伦理与道德原则。这种感慨何代无之,在四、五千年前的古代埃及记录上,曾有人做过同样的感慨。而中国的经典里,也时时充满了这种感慨。其实,每隔一段时间,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都会有所转变,于是新时代的价值和旧时的价值就会不同。

  我们以中国历史上的几次价值转换时期为例证。新石器时代,人类是在村落里聚族而居。社区很小,人群也很少,其伦理原则基本上是内外有分,对自己人是一种标准,对外面的人又是另一种标准。甚至到了人死亡以后,都有鬼不歆非类的说法。西周时,建立了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提...

Read more

西方文化与中西对比


  西方思想传统的来源相当复杂,至少应当包括两河、埃及和犹太,三个不同的来源。每一个地方性的文化,都有自己的思想形态,然后才综合为后世西方的传统。那一整合成型的时间,当是基督教在罗马帝国成为主流之后。相对于西方传统中复杂的综合传统,中国则是从西周开始,就已开始整合,到了春秋战国之后,大致已经整合完成。两相对比,中国的发展过程,比较简单、也比较集中;西方文化的发展,对于多种源头,也有其调适过程,才构成后世“犹太/基督教”为主流的西方思想形态。

  两河、埃及、犹太文明

  现在先从两河文明说起。今天的伊拉克,两河的中间,就是两河流域的“中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