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以下简称“奥派”)不是“主流”(mainstream)经济学,但属于“主线”(mainline)经济学。现代经济学从边际革命开始,而边际革命是主观主义革命,即主观价值的思想取代了之前的客观价值论。在“边际革命三剑客”(门格尔,杰文斯和瓦尔拉斯)中,门格尔最为彻底地贯彻了主观主义,其他两位的“主观主义”只是服务于均衡思想的手段,如德索托教授所指出的,“边际效用规律只是对数学均衡模型的补充……而对门格尔来说,边际效用...
作者文章归档:朱海就

199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 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200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 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北京九鼎公共事务研究所研究员,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研究员。国内致力于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研究及传播的青年学者。
2005年11月至2006年10月哥本哈根商学院(Copenhagen Business School)“战略管理与全球化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gegic Management and Globalization,SMG)访问学者,师从中心主任Nicolai,J.Foss教授。
大历史的逻辑
历史本身是没有规律的,但社会是有原理的,具体地说,社会的存在与繁荣必须遵循特定的逻辑,这一原理也被称为分工合作原理或自发秩序的原理。认识与遵循这样的原理,才能使一个社会摆脱贫困,走向繁荣。几千年来,中国的大历史逻辑没有变,那就是人们对这一原理是普遍无知的,并且也是拒绝承认。这也是中国没有走出历史的三峡,中国历史往复循环的原因。
“社会”关切个人的利益,假如人们想增进自己的利益,那么他们就要让自己生活在一个能够增进自己利益的社会中,因为离开这样的社会,他们将无法实现这样的目标。但是,这样的社会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出现的,要让这样的社会得以出现,他们需要利用...
别把“经济”理解错了
常见的,人们是把经济理解为那个可见的物(生产力)的概念,如产出、收入、就业、总产出、投资、消费、进出口、产业、技术等等。在这种理解中,关注的是“物”,尤其是那些可以统计的东西,其中不包含人的行动,没有方法论个体主义。
与之相反,我们认为,对“经济”的理解应该立足于方法论个体主义,从人的行动出发来理解。具体地说,“经济”应该理解为人的行动基础上产生的“自发秩序”(哈耶克),是这样的秩序,产生了商品与服务等。它的产出还包括其他方面,如制度、科技、文化等等。这一秩序以普...
为什么反对扩张性财政政策
知识先于信息——多使用数字技术,经济就会好?
[题记] 很多人对“经济”概念存在误解,他们错误地以为只要多使用数字技术,“经济”就会好,而事实上经济的好坏在于企业家能否充分地发挥才能。
“无知”和“有限理性”都是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但很多人没有很好地加以区分,而是把两者混同起来,以为“无知”就是“有限理性”,“有限理性”就是“无知”。其实两者有着根本的不同。“无知”与新古典经济学中的“有限理性&...
五四:尚未完成的启蒙
五四青年试图打破传统秩序,提出了“德先生”与“赛先生”等目标,以图建立一种新秩序,这场运动在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他们提出的目标有没有实现,如未能实现,原因是什么?下面,从启蒙的角度做些说明。
启蒙是一个理性概念,指正确认识自己的利益,准确地说,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到一个分工合作充分展开的“社会”下来认识,认识到这样的社会是自己的利益所在。因此,要维护具有这种特征的社会,认识到谁破坏了这样的社会,谁就是损害了自己的利益。有这种认识,是启蒙。相反,把自己的利益和某个人,某个机构,某个组织,某个国捆绑在一起,认为...
俄乌战争可以摧生一个“开放社会”吗?
一场俄乌战争,让我们看到一个大国虽然摆脱了计划经济,但并没有摆脱“封闭社会”,表现为经济发展停滞、法治化程度低等。如一个国家不能摆脱封闭社会,那就难以避免尝试各种冒险行为的可能性。下面将说明开放社会与封闭社会的特征,特别是指出封闭社会有两种类型。
开放社会建立在普遍适用的法则之上,我们称这种法则为社会的底层逻辑。经济学的重要意义在于揭示这些法则。在笔者看来它包括三个方面,即米塞斯的行动学原理,哈耶克强调的法律,斯密的道德情操等。这些法则不是人为设计出来的,是为经济学家所发现的、自发产生的或与生俱来的。借助于这些法则,分工合作得以顺利进行,新的产品,新的更...
30条经济学语录
01
经济学的两种类型
对经济学的分类可能有很多,比如微观与宏观等,在这里把经济学分为“关注产出”的经济学与“关注个体行动及其协调性”的经济学。下面说明两者的区别,指出第一种经济学存在的问题。
在第一种经济学中,个体的行动(他对重要性的判断)是缺失的,它把产出、就业水平、物价水平等等作为考察的对象,用总量和平均值等统计指标代替无数个体的主观评价。其对应的方法是经验主义方法,即研究者根据他观察到的经济现象得出他的结论,即从他的经验观察或计算中反推对某种制度优劣的判断,如某些人对土地财政,对地方政府竞争及对晋升锦标制的推崇等。事实上,绝大部分的主流经济学者及...
经济学视角的“防疫”
疫情发生以来,如何防疫已经成为经济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中很多人会把防疫作为公共服务来思考,思考政府应该怎么做才能预防疫情的发生。这是预设了“防疫”为政府事务,这样剩下的是“政府怎么做为优”的问题,这其实是“公共管理”的视角而非“经济学”的视角。下面谈一下从“经济学”的角度如何思考这一问题,说明经济学指向的是“市场化”。
“公共管理”是首先确定一个整体性目标(如把防疫视为“公共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