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亮拉姆?查兰《高管路径》读书笔记之五
文/常亮
公司必须尽早识别具有领导潜质的人才。积极培养他们,从而建立起能够在未来担任领导职务的后备人才库。公司应该创造机会,让这些最具成功潜质的人才尽早崭露头角。通过适合其特长及符合其成长需要的各种挑战来历练他们,...
作者文章归档:常亮
常亮拉姆?查兰《高管路径》读书笔记之五
文/常亮
常亮观点:
绝大多数领导力培训难以落地,这是本土跨国企业和民营企业主流的意见与共识。
领导力大师伯恩斯指出:“领导是地球上见得最多却对之认识最少的现象之一。” 《哈佛商业评论》全球200位管理大师排行榜第二位的詹姆斯·马奇:“领导力是这样一个主题:读者为其意义所吸引,作者为其暧昧所困惑,以此为主题的大多数著述,都缺乏深入的了解。”
这也是21世纪,领导力在西方尤其美国成为显学以后,中国企业和社会绝大部分领导力培训难以落地或者根本就可不能落地的重要原因。很多专家、讲师搞了一...
文/常亮
领导力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能创造并激发员工的能量,为他们的行动指明方向,促使团队齐心协力创造卓越绩效。实际上,领导力是判断一家公司未来的头号指标。领导力不同于财务指标,财务指标只能反映企业历史业绩。强大的领导力能够推动公司蒸蒸日上,而领导力水平低下会使公司江河日下,甚至走向破产清算。
尽管大家深知每个层级领导者的素质对于公司的日常运作和培养未来的首席执行官有着重大的影响,许多公司也愿意投入大量的资源精心设计领导力培养方案,但众所周...
诺华制药领导人才的培养
2004年,国际药业巨头诺华集团的首席执行官丹尼尔·魏思乐在规划公司未来远景时得出结论:公司持续成长和实现卓越绩效目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司的人才,特别是各级领导人才。他精辟的指出,“更好的人才创造更好的结果”。他和诺华的人...
培养高层领导,要从基层抓起
文/常亮
“危机”这个词可能已经被滥用,但用来描述当今公司的领导力现状,还是比较贴切的。如今,首席执行官失败的速度比以往更快,跌得比以往更重,之后留下一个混乱不堪的公司,而且,在公司的所有层级,都缺乏...
文/常亮
当今组织最大的危机,就是领导力出了问题。首席执行官失败的速度比以往快,跌得比以往重,使组织陷入混乱状态。高素质领导人才的不足,已是普遍的事实。传统的领导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失效,在一个部门循序渐进循序渐进晋升至高级管理人员,不能培养他担任首席执行官的领导才能,无法带领组织应对瞬息万变的商业挑战。基于长期对通用电气、高露洁、诺华集团和德事隆等世界500强企业的观察,查兰提炼出一个解决领导力危机的方法:轮岗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为有领导潜质的人才提供了量身定制的培养方案,使领导人才的培养制...
文/常亮
人生成功的衡量标尺。就是所有决断的总和。
我们做出了多少正确的决断?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否对那些真正紧要的事情作出了正确的决断。
我们决断的能力决定着我们个人生活质量。领导决断的累积效应决定着组织的成败。
决断是领导力的本质。对于领导者来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做正确的决断。面对模糊、不确定性和相互冲突的需求,以及承受的巨大时间压力,领导者必须作出正确的决断并采取行动,以保证组织的生存和成功。这正是领导者为组织创造良好价值的方式。通过良好的孕育决断,做出英明决断并确保这些决断的切实执行,领导者带领着组织走向成功。
决断这一现象太...
1. 绝对诚实
成功经营企业的第一个秘诀是只讲实情,绝不出尔反尔。正直的品性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个人和企业走向成功的保证。作为企业先知,他们从不自欺,反而诚实得不近人情。他们渴望真知,尽管这种追求有时带给他们个人的是苦痛。
2. 善于学习
人天生需要学习。停止学习之日便是生命终结之时。企业先知尤其注重自我学习,也乐于帮助他人学习,同时还崇尚调查和探索。
3. 公正
严守公正是企业先知的超人之处。他们说到做到,凡事恪守公正一致,从不口是心非。
4. 反教条精神
企业...
作者:常亮
什么是管理技能?它包含哪些具体课程?
管理技能及其包含的具体课程是目前中国管理培训界非常混乱而又模糊的一个话题。尽管管理技能的课程在中国已讲授十数年之久,但遍览百度和谷歌的搜索,尚不见给管理技能下定义或进行内涵规范的词条。所以,其使用状况之混乱便可想而知。
国内确实存在大量这样的现象:著名的讲师们一边在课堂挥汗如雨的讲授着所谓“管理技能”的课程,但一方面自己不见得理解了到底什么是管理技能。至于培训公司在做课程设计或网站课题归类时对管...
杨瑞与王经理沟通冲突的第二个原因主要在两人的品格修养方面(人的素质的核心层)。
先说说王经理。首先是对部属不够主动、不够关心。
“王经理,我到公司已经快一个星期了,我有一些想法想和您谈谈,您有时间吗?”杨瑞走到经理办公桌前说。
“来来来,小杨,本来早就应该和你谈谈了,只是最近一直扎在实验室里就把这件事忘了。”
这说明杨瑞一来公司,王经理就给她放羊了,像很多的中国企业一样,让新员工自生自灭。这是中国很多企业的常态,处于求生存期的一些中国小企业,指望她多么的以人为本,实在有些苛责,甚至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