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张涛甫

安徽六安人,中共党员,汉族,博士。现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系主任、教授。先后曾任过小学、中学和苏州大学教师,曾在南方报业集团和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工作。2004年8月-至今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任教,曾担任科研秘书、博士后秘书工作。2004年曾参加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委党校第15期中青年理论工作学习研讨班学习。

当前网络内容泡沫化隐忧


新媒体赋权终结了此前媒体内容生产由机构或精英垄断的单向度时代,从而让普通百姓突破专业壁垒,参与到媒体的内容生产流程中,成为媒体内容的直接参与者。由于媒介生产者规模的激增,全方位、全时性地参与内容生产,造成了媒介内容的急速扩容,大大稀释了内容的浓度,形成内容领域的流动性过剩,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成本降至历史低点。新媒体经历了20年的狂欢式内容扩张之后,带来了一个严重问题:内容生产泡沫太多,劣币驱逐良币,媒体生态恶化。

当前互联网内容建设存在哪些缺项

迎合性的内容严重过剩,引领性的内容供给不足。在互联网全面崛起之前,内容生产往往是以生产者为中心的,生产者生产什么,消费者别无选择,只能照单全收...

Read more

寻找社会治理与舆论治理的最佳切口


 

  社会治理、社会舆论本应一致

  在国家与社会的二元结构中,社会作为一种结构性的力量,时常遭遇国家力量的“他者”化歧视,甚至将其作为风险治理对象。在强国家—弱社会的国家/社会结构中,国家力量的冲动往往是强烈的,社会只是作为被驯服、处置的对象。这种强国家—弱社会的不平衡结构,不一定会导致短期风险,甚至会持续稳定较长一段时间,但这种以国家为中心的强者逻辑,在现代社会面临双重逆境:从政治合法性来看,强者逻辑与民主政治的理念和逻辑是犯冲的,以民主政治作为基本前提的现代政治强调对人民意愿的关切,强调满足民众诉求,那种无视社会公众诉...

Read more

舆论“软风险”正急剧上升


国外有社会学家认为,人类社会进入“风险社会”。从当下中国经历来判断,此言不虚。尤其是当下中国,正处在改革的深水区,在这过程中,会遭遇层出不穷难以预期和控制的风险。

 

风险可分为“硬风险”和“软风险”两种类型。“硬”风险是一种实体性风险,像战争、自然灾害、群体性事件等,都属于“硬”风险。而“软”风险则是一种弹性风险,多是由人和社会系统中的主观性因素造成的,诸如社会认同、文化观念、舆论等方面的威胁、危险,即属于“软&rdq...

Read more

人民日报的改版不是孤立事件


  近日,国内两大主流媒体人民日报与央视的改版举措引发舆论关注。

  首先,开播19年的央视《焦点访谈》栏目在新年第一天启动首次大改版,新版时长增至17分钟,每期不再拘泥于一个焦点。如1月4日晚的《焦点访谈》注了郑州“房妹”事件,还关注交通灯“黄灯”争议,其选题切中公共神经,有深度,也有锐度。《焦点访谈》找回了走失多年的“焦点”精魂。

  人民日报也宣布,2013年,周六、周日出版的人民日报由每天8版增至12版,节假日由每天4版增至8版。更重要的变化在于,每周一到周五推出一个评论版。人民日报在微博中表示:...

Read more

官场小说何以这么热?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发表了题为“游戏规则”文章。该文指出:官场小说在中国深受读者热捧。文章的由头是中国当红官场小说《二号首长》系列。这部以“当官是一门技术活”为副题的官场系列小说作者黄晓阳竟是一位毫无官场一线经验的“门外汉”。有趣的是:黄晓阳在“围城”之外的官场想象,居然赢得了那么多官场粉丝,甚至有许多高官追捧这部小说,将其视为做官“宝典”。有官员读者说,小说触动了权力学规则,作者把长期以来摆在桌子底下的一些东西,拿到桌面上来了。作者黄晓阳自己也说,几千年来,中国都...

Read more

“准政府”改革不是终极目的


  今年,正值邓小平南方讲话20周年,社会舆论热议改革,表达出对新一轮改革的高度期待。新华社16日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在相当程度上迎合了社会的改革期待。但知易行难。事业单位改革,改革挥刀所向的表面是事业单位,但根子要看政府如何切割权力和职能边界,如何约束自己的权力冲动。

  现有的事业单位多是计划时代下的蛋。“单位”体制是计划时代的产物,是权力大承包的产物。我们曾按照计划经济的逻辑制造出一个庞大的“单位中国”。但这种超大型政府的制度安排,严重窒息了社会的活力。后来的改革开放,就是要对膨胀的权力...

Read more

改革需要共识 精英的共识是改革的关键


  改革需要共识,似乎已成为时下中国舆论的新“共识”。我认为,全社会的共识虽然难得,但社会精英的共识最为关键。

  温家宝总理前不久在全国“两会”记者招待会上说:“任何一项改革必须有人民的觉醒、人民的支持、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总理此言切中要害,民心思变,公众的“觉醒”与“支持”为改革共识提供了空前广泛的认同基础。应该说,公众的改革共识已经不是一个问题,关键要看社会精英的表现。但现实的问题是,精英们的改革共识尚未真正达成。当前很多改革之所以难以成行,一个主要的...

Read more

防止"结构性怨恨"引发改革危机


  在当今中国,有一种带焦糊味的社会情绪在四处弥漫,这就是社会怨恨。这种社会怨恨来自于转型社会,积少成多,变本加厉,得不到及时纾解,天长日久,就变成高悬于中国社会之上的社会情绪“堰塞湖”。要感受这种峻急的社会情绪并不难,在互联网上,随便到一些活跃的论坛、贴吧上逛逛,扑面而来的,就有不少沉重、黑色的社会情绪。这些社会怨恨,不是少数人群的偶发情绪,而是一种常态化的社会心理征候。它源自社会的结构性问题,一旦一种社会情绪被固化为某种结构性的社会心理基调,就会蓄积一种不可小觑的心理势能,这种心理势能遇到某种社会机遇,或受到某些外力的引动,可能会释放出巨大的社会能量,对现有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