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郭英剑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毕业于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获博士学位,后赴美国著名的“常青藤盟校”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英语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01年9月回国后任郑州大学外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创办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郑州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并任首任主任、首席专家。2003年,被评为“河南省特聘教授”。2005年9月,调任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郭英剑教授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校级“教学名师”。是国内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

今天还有多少教师在快乐地、充满激情地工作?


 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曾经刊登文章,介绍了瑞典延雪平大学教授佩尔松所主持的一项研究。这项讨论世界高校中哪国学者最有压力的研究表明,中国高校首当其冲。这项研究将压力分为从0到5共6个等级。从结果看,最没有压力的是德国,压力等级为0。与之相对的,中国学者的压力为5级,而且中国也是世界上唯一占据5级高位的国家。

为何德国“欢喜”而中国“最忧”
据报道,这是全球首次针对高等教育压力等级的一次跨国界研究。主持这项研究的佩尔松是瑞典延雪平大学的教育心理学教授,他针对过去20年间的情况,通过分析91篇文章和各种文献资料,对34个国家的职场压力进行...

Read more

人文学科能拯救我们吗?谁站出来辩护?


  文学批评的领袖人物为何竟质疑人文学科的价值?谁站出来为人文学科辩护?中国语境里,隔岸观火还是心有戚戚焉?—— 今年9月,哈佛大学在新学期开学之初宣布,对在本科教育中施行了30年的“核心课程”进行重大调整,出台了最新的通识教育方案,并且在2009级本科生中推广实行。哈佛(本科生)学院院长称之为“适应新世纪的一个崭新的培养方案”。

  哈佛最新的通识教育分为8个大的学术类别:“美学与阐释性理解”、“文化与信仰”、“经验与数学推理”、&...

Read more

视角:别再为人文学科辩护了


  如果人们缺失了细读与批评性思维能力,那就无法适应这个信息炸裂的时代。就此而言,人文学科本身不仅有价值,且意义非凡。

  近30年来,西方的人文学科几乎一直在走下坡路。面对资本与物质化社会的挤压,人文学科的价值被低估,甚至被认为无用。因此,为人文学科辩护者不断出现。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呼吁重视人文学科意义与价值的声音,更是一浪高过一浪。然而,在这股浪潮中,也有人提出无需为人文学科辩护的主张,其所思所想同样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为什么总强调人文学科对他人有用

  加拿大圣托马斯大学经典著作阅读项目负责人莫尔就是反对为人文学科辩护者。10月19日,他在《泰晤士报·...

Read more

科学与人文何以互为需要


   当今社会,是个注重科学技术而轻视人文的社会。这样的时代特征就是科学成为主导,而人文被严重边缘化。


  科学技术与人文
 
  科学在拉丁文里意为“知识”(knowledge),是对宇宙作出解释与预测的知识。在现代社会早期,科学与哲学两个词紧密相关,甚至有时可以互用。
 
  最宽泛意义上的科学就是可靠的知识。而狭义的科学一词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到了19世纪,科学与科学方法紧密相连,是研究关于自然的系列方法,出现了物理学、化学、地质学等学科。这一时期还出现了“科学家”一词,专门指称从事科...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