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张慧瑜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评论》杂志社研究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文艺学硕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博士。

《人民的名义》与大众文化中的政治想象


 

  成功的大众文化能扮演润滑、疏解社会焦虑的角色,它可以成功触及时代痛点,同时又能有效转移和转化痛点,用白日梦的方式转移社会焦虑,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但与其他权斗作品不同的是,这部主旋律剧清晰地区分了权力斗争的正义与邪恶,而正义的一方代表着“人民的名义”。对于“吃瓜群众”来说,观看这些可望而不可及的政治隐秘本身具有极大的消费快感。

  《人民的名义》高调落幕,成为一部现象级电视剧,被人民群众过度解读。达康书记的表情包深获青年网友的喜爱,这种“能干的霸道总裁”干部改变了以往文艺作品中对党员形...

Read more

社会“主体”的想象与“体制化”规训


  1、几则新闻报道

  2009年11月21日(周六)中央二套经济频道王牌栏目"经济半小时"播出了"一个女人的燃烧瓶和政府铲车的拆迁大战"的深度报道。这则"新"闻是2008年夏季上海市闵行区政府为了虹桥机场交通枢纽(属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重大工程之一)的建设而实行动迁工程,有一个自建房房主潘蓉因不满拆迁补偿款而不愿拆迁,于是在地方政府下达强制拆迁令,潘女士以没有法院判决为由拒绝搬迁。电视画面中呈现了潘女士与拆迁公司的对峙,拒绝搬迁的潘女士夫妇显得势单力薄,而铲车的轰鸣和拆迁人员的声音布满画面。面对挥舞着铲斗的铲车,站...

Read more

遮蔽与突显:“农民工”在大众传媒中的位置


  “农民工”是对进城打工农民的一种称呼,是“农民”和“工人”双重身份的叠加,即“在工地上我就是工人,回了老家我就是农民”,这些像候鸟一样定期在农村与城市之间迁徙的流动人口,从80年代末期开始出现,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的有效动力,他们作为廉价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支撑着中国经济的高度增长和繁荣。

  在城市空间中,“农民工”的身影经常是“不可见的”,他们或者被屏蔽在建筑工地的围墙内,或者被封闭在厂房里,或者在深夜从事着城市的环卫及其公路的维修与保...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