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郭朝晖

浙江大学工业自动化博士、牛津大学短期访问学者、教授级高工,宝钢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并曾获宝钢首次颁发企业最高荣誉“金牛奖章”。
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东北大学、上海财大、宝钢人才开发院等多所兼职教授或科研人员。
央企第二届青联委员、上海宝山区政协委员及副秘书长、宝钢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
曾担任中国工业与应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现场统计学会、上海市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上海市人工智能学会理事。
曾先后受邀为清华大学、浙大大学、交大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宝钢、鞍钢、首钢、太钢、航天八局、中国电子工业集团、中化集团等几十所高校、企业及政府部门讲授创新方法及相关讲座。
长期从事自动控制、数据建模、智能制造、大数据等研究;在钢铁自动化领域有很高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并著有《管中窥道:技术创新的观念与方法》一书。

智能、知识、与模型


    前些日子在一个自动化专业群里,和一位教授产生了争论。教授认为模型可以解决一切智能化相关的问题。对此,我并不是完全赞同:对不了解模型的人,一定要强调模型的重要性;而认识到一定深度,又必须认识到模型的局限性。

 

 

 在自动化领域,模型一般被定义为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有了模型,就有了一般性的决策方法:至少可以通过仿真,去评估若干备选方案,从中选出相对理想的做法。所以,模型对机器决策的意义是非常大的。

 

我们也知道:原始人类和动物的决策,从来不依靠模型,甚至不依靠计算。即便是现在,人类重要的决...

Read more

数字孪生:从价值角度理解概念


最近,位专家一家企业,把数字孪生讲得头头是道,企业的人却普遍表示没有听懂。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对学术界来说,原理清楚就清楚了;但对企业界来说,则需要把创造价值的逻辑讲清楚。讲不清楚价值,就是没有道理。

 

数字孪生的定义有许多种。在工信部发布的2020版《数字孪生白皮书》中提到的一种比较典型:数字孪生是以数字化方式创建物理实体的虚拟实体,借助历史数据、实时数据、以及算法模型等,模拟、验证、预测、控制物理实体全生命周期过程的技术手段。我想,人们对概念的困惑往往源于“见树木不见森林”:每段话都明白,放在一起就糊涂了。人们会问:为什么要全生命周期...

Read more

智能制造的概念内涵变迁


 我们现在常用的很多概念和思想,其实在若干年前就有人提出来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础技术发展了、内涵发展了,而许多名词却没有改变。我个人不太喜欢用新的名词,但喜欢研究概念内涵的变化。

 

比如,智能制造就不是新的概念。智能制造内涵是什么呢?我发现,在工业企业里面的定位,往往是管控融合。但问题是:管控融合也不是新名词了。所有,我们还是要研究内涵:现在的机会和重点又在哪里呢?

 

管控融合是什么?简单地说,认为是管理系统和控制系统的信息集成。差不多就是工业4.0说的纵向集成。这时,人们会发现:在一些先进的企业里,纵向集成早就不是新鲜事了。比如,最高层的计算...

Read more

智能、神奇与科学


  2018年12月,谷歌CEO皮查伊在国会作证时,有议员问他:为什么搜索“白痴”时会出现特朗普的照片? 他解释说:这是因为多数人在搜索“白痴”时,想要的就是特朗普的照片。把“白痴”和“特朗普”的照片对应起来,是一条典型的“相关性”知识。

  十多年前,我的师傅王洪水先生给我一篇文章,其中谈到“默会知识”。默会知识的特点是:说不清、道不明。人们常说:“吃一口才知道梨子的味道”。“梨子的味道&rdqu...

Read more

智能化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我有个想法,所有的科学研究都可以看做发现物质属性的学问;传统的技术和发明,几乎都可以看做应用物质属性的学问;而智能化的(应用)理论,大体上是与物质属性无关的学问。

  从这种角度看,智能化确实是种不同以往的学问。

  科学定义技术的边界。假如人类能够发现某种在导电、传热、力学性能、储能方面比现有材料优越几十、几百倍的廉价材料,人类的科技水平一定会极大地提高。但遗憾的是,目前的科学发现常常告诉我们的是:某些理想或许是永远无法实现的。

  技术往往是对物质材料进行组合,让物质属性的价值极大发挥。我非常欣赏TRIZ(技术创新理论)提出的“分离原理”。在我看来,...

Read more

创新策划:算数就是算命


  刚才社科院的一位朋友谈到杨小凯:数学与思想的结合。我想了想:我们搞创新的人也是这样。

  我一直强调创新的经济性。探索创新规律的过程,其实就是探索一系列计算经济性的逻辑和算法。例如,研究智能制造的时候,我首先研究了价值的源泉。后来我意识到:互联网和智能化本质是资源配置的工具,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成本,从而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协同、共享、重用实现价值。王安耕先生也是从经济性的角度谈工业云:首先是降低成本、然后是协同价值、接着是生态价值。很多认识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例如:推动的主体是企业家和管理者,而不是技术人员。而现实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创新者做...

Read more

工业互联网:模式正在形成


  最近多次担任工业互联网相关的项目评委,学习到了很多实践案例。通过这些案例,产生了一点对发展趋势的看法,不一定正确。工业互联网企业发展到今天,很可能会分道扬镳,走出不同的模式和道路。

  一条是相对复杂。会采用数字孪生或中台技术。主要面对大型、特大型企业,处理极其复杂的问题。用于打破信息孤岛、促进持续改进。这类系统很可能部署在企业的私有云上。

  一条是极简单。部署极度简单,面对的是中小企业。解决他们的成本和人才困难。一般部署在公有云上。走这条路子可能要求极度廉价。盈利模式需要通过构造生态来建立。这类企业可能需要特殊优势,而这些特殊优势,很可能在生态构建方面。

  还有一条是极度...

Read more

技术与转型:谁带动谁


  不久前,和朋友谈到一个问题:到底是ICT技术带动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还是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带动了ICT技术?

  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呢?如果说ICT技术带动了转型升级,潜台词就是:难点在技术,应该由技术人员主导企业转型升级,技术人员是主角。反之,如果说转型升级带动了ICT技术,潜台词就是企业的决策和管理者带动智能制造的技术,技术本身并不难,技术人员是配角。

  如果承认前者,与我一贯的观点和切身经验不符;如果承认后者,意味着技术本身可能并不难。“技术不难”的观点,很多人是无法接受的。如果是这样,院士专家还有什么地位?

  我的答案是:ICT基础技术的进步创...

Read more

华为海思:一堂精彩的战略课


  今天早上,华为海思事件刷屏了:特朗普禁止将芯片卖给华为。于是,华为立刻决定:海思芯片从备胎转正,为华为提供芯片。这件事,为中国企业上了一堂精彩的战略课。

  昨天晚上,我恰好写了一篇随笔。谈到企业中“战略和战术的分离”:如果公司没有战略上的安排,很多具体的技术创新是没法做的。因为部门不可能主动去做些亏本的事情。我估计,华为海思很可能是个长期亏本或者利润微薄的部门。但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终于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任正非作为一个了不起的战略家,华为避免了“战略和战术的分离”。可叹的是:能避免分离的企业太少了。...

Read more

技术经济性与工业互联网平台


  我一直对朋友说:研究工程创新,本质就是研究技术经济性。特别地,与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等相关的技术问题背后,几乎都是经济问题。看不到技术背后的经济原因,创新就是瞎子摸象。这几天和诗万谈ThingsWise,发现也是这个道理。

  我读数学系的时候,发现数学家常常“先证明解的存在性,再去找求解的方法”。在创新活动中,我亲眼见过很多人把目标定位在“做不成的事情”上,白白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经济性极差。这种现象是一种常态——即所谓创新是有风险的。

  所以,上述思维方式非常值得每一个创新者借鉴。采用这...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