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农业资本主义产值于抗战前夕和解放前夕不发展的原因


 

甲午战争后,我国农村的商品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使得农村中的资本主义因素有所增加。我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表现为:在地主经济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所谓经营地主;在农民分化过程中产生了富裕农民的雇工经营;新式农垦企业的兴起。但是我国这些农业资本主义经济形式发展极为缓慢,有些走向灭亡,有些则回归到封建的剥削形式。

在这个时期,带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垦企业和农场虽然出现了,但是当时为数不多,它们一般资金短少,力量薄弱,技术落后,只有个别使用机器,发展极为缓慢,甚至有一些开办不久即无法维持。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首先是在工场手工业中发生的,后来才使农业从属于自己。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工业中的发展也是不充分的,资本家当然没有力量再到农业中去开拓阵地,使资本与土地合并。加上时局不稳,农村屡遭兵匪蹂躏,收成极无把握,而各种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在这种条件下,资本家也没有投资与农业的积极性。

    富农和经营地主在进行资本主义经营的同时,都有出租土地,进行封建剥削,因而富农经济和地主经营经济都在很大程度上带着封建性。他们的归宿,通常不是发展成为农业资本家,而是发展为封建地主。

   资料显示:农业资本主义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抗战前夕为10%左右,解放前夕为8.5%左右。

   原因在于:在半殖民地反封建的中国,农产品的价格和收购都为帝国资本主义控制或垄断,所以经营商业性农业是要承担风险的,远不如出租土地坐收地租保险。在农村破产和手工操作的条件下,雇工的生活费用高于佃农,而劳动积极性却低于佃农,还需要监督劳动。因而富农和经营地主更倾向于出租土地坐享其成。他们在占有土地较少或经济力量还不强时,还不得不雇工耕种土地,一旦情况发生变化,就把土地改为出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