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的独立、自治、学术自由之精神
2006-07-12
一流大学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大学呢?其中关联因素很多,我们来看看《中国青年报》(2006年7月10日)的一个“内地高考尖子为何选择香港高校”问题的民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香港的大学:更加全球化(81.6%)、毕业生求职时更有优势(66.8%)、学术氛围更好(50.9%)、能给学生提供丰厚的奖学金(46.1%)、师资力量更雄厚(44.4%)是内地尖子选择香港的五大原因。
这个调查结果应该对中国内地大学有所启发。中国内地很多大学,包括那些重点、一流大学,其师资力量、教学条件与设备等硬件,可能问题不是太大,但在学术的开放与自由上,跟国外、跟中国香港的大学相比,就有明显的差距,这也是公众尤其是普通教师和学生最为不满的问题。
肖雪慧(2006)认为,中国大学里普遍存在这样一批人,这批人深谙官场潜规则而不懂学术之道,擅长权学交易、热中如何使已到手的官衔学衔一路变大变高而无捍卫大学赖以生存的独立精神、学术自由的兴趣,对频频袭来种种伤害大学本质的力量特别来自权势的力量不仅毫无抵抗,而且极力迎合。
中国大学的衙门化、高耗低质、学术氛围异化是高校颇受诟病的根源。许多大学,主导学术命运的,不是学者,而是一定级别的官员;对学者的学术评价,也用行政级别来体现,学而优则仕。
学术行政化已带来严重的恶果是:一些德才兼备,不愿意向权贵低头的学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一些教授、学者为了争得更多的教学科研资源以及政治地位,不得不身在“学营”心在“官”,不但无心专研学术,甚至连做教师的本分都丢弃。教授、学者都在官场孜孜钻营、随波逐流,甚至乐此不疲,学术研究焉能不荒芜?大学精神焉能不流失?
人文情怀的缺失、对学术的禁锢和对自由的亵渎是中国高校沦落以及高等教育落后的原因。一方面,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与香港或欧美的大学相比差距很远;另一方面,我国高校的教师群体尤其是青年教师群体在大学里却日趋被边缘化,生活(尤其是学术生活)艰辛,尤其是,那些坚信学术自由、秉持学术良知的学者大多都处境艰难。
“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是大学的精神;大学精神寓于大学独立、自治、学术自由的传统之中。这些传统使大学在拥有朝向未来的巨大发展潜力的同时,又得以在发展过程中保持稳定流向而能始终作为向社会提供最具独创性贡献的智力权威机构立身于世(肖雪慧;2006)。中国大学回到健康发展的轨道,其根本出路在于“兼容并包”精神的回归。
还必须指出的是,自由度的体现首先是文化的体现,没有思想和文化的自由,何谈学术的自由。
诚然,在当下政治、社会状况掣肘下,大学的回归之路艰难而漫长。不管机构独立还是学术自由,都不是大学独自努力就可以实现的。这需要所有关心中国大学前途的人们共同努力,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