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相聚上海滩,物欲世界话佛经
(一)
好友李应专是个“是非”极多的人,在我的视听圈中多数人谈论他的“行”,少数人谈论他的“心”,我也是少数高谈其“心”的人之一。谈的时间长了,慢慢发觉谈“李应专的心”不妥;谈“李应专的心”,那“李应专”是什么呢?我以为谈“李应专的心”没有谈到根本上,必须谈“心的李应专”。
“心”是什么呢?李应专赞同佛家说法:“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他认为还可加上一句“吾即是心,心即是吾。”李应专说:在禅宗看来,整部大藏经的浓缩就是一部华严经,整部华严经的浓缩就是一部金刚经,整部金刚经的浓缩就是一部心经,心经再浓缩就是一个“心”字;因此“佛学即心学,学佛从心始。”“心”是一切,离“心”则一切皆空;非心非吾,没有“心”哪有“李应专”呢,所以谈“心的李应专”才是准确的。
李应专去佛教寺庙,从不烧香拜佛,只漫不经心观看和与僧人交谈。同行者以为他是“唯物主义者”,此说大谬矣。李应专认为,若想“修”、若要“求”,只可在“心”上用功,烧香拜佛不是佛的要求。他举例说:丹霞大师路过慧林寺,天气寒冷,便取木佛烧火烤。寺院主人喝问道:“你怎么能够烧我的木佛?”丹霞说“我要烧取舍利啊。”院主不高兴地回答道:“木佛怎么会有舍利?”丹霞说:“既然没有舍利,就再取两尊来烧。”可见禅宗不拜偶像,不念佛号,求佛不向内不向外,因为“自心是佛,佛是自心,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众生和佛的分别只在迷、悟之间,而迷、悟只是“心”之一念,即所谓“迷则佛是众生,悟则众生是佛”,“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心”于李应专和“心”于所有人无别。既然“心”于何人完全无别,那为什么你是“李应专”,我是“陈嘉珉”,他是“张三”或“李四”呢?李应专认为,这不过是在“心”上贴了个名号。为什么有的人快乐、有的人痛苦?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这不过是在“心”上插了花、载了刺,让“心”生“万物”罢了,所以“心,亦色亦空,非色非空。”
“心”生、“心”住的“花刺”与“万物”,都是技术产品。因此李应专认为,西方所有自然和社会科学的成果都是技术产品,跟牙膏、皮鞋一样是同一个等次的产品;生产这些产品的专家、学者也都是“技术工人”,他们的职称级别和泥水工、电焊工等技术工人的职称级别同属一个等次。会赚钱的人也是“技术工人”,他们和街上捡垃圾的人一样同属一个等次。因为所有这些人都不能明心见性、看透人“心”,都缺少大智慧。
李应专认为心经的智慧、禅宗的智慧以至整个佛教的智慧全在“明心见性”这一点上。世上众生都在玩“心”,但不见“心”,因为他们玩的是“心”生之“物”。作为一个民办教育家和投资者,李应专从不好学,他从不研读教育和工商方面的著作,而只研读佛经和禅宗智慧。世纪之交,他想报考北大MBA,于是到北大哲学系和光化管理学院听了半年研究生课,他说最高学府里的诸多高论都是陈词滥调和误人谬说,于是便弃之而回。有天有个公司经理请他去听北京某个商务“策划大师”的演讲,他问那个经理:“你想发财吗?”经理说:“不想发财还去听什么啊?”李应专说:“既然你已经想发财,那就不用去听了,那个‘大师’无非是要把你发财的气球吹起来;可是你的气球已经吹起来了,你不担心再经他一吹,不会吹破吗?”他认为那个北大课程和大师演讲,只是不能明心见性而心住外相的“人才”所需的技术教育,不足以参悟天地宇宙、成就人生极乐。
(二)
前几年李应专把百万元投进一家债务累累的企业,所有知情者都说是错误决策。当我也怀有疑问时,他说盈亏、好坏都是“心”生外相,别人分辨,我不分辨,“对不存在的问题的思考必然把人误入歧途”。“我们思考的问题,多数并不存在(如本源),只有少数存在(如因果);因果问题虽然存在,世人亦多误因误果。”他说“对不存在的问题,不费思量;对说不清的事情,不费唇舌;若思量不可思量,说不可说,必多悖谬。”只有“当一个人触摸到自己心的时候,芝麻之门就为他打开了;投资无非想赚钱,而芝麻之门已经打开,你怎么看不见呢?”我以为此话是禅语,因为此君做事如坐禅,机锋巧妙、言行非常,操大业与行细事无别,从其言语形态上看,始终表现不出商场博弈的精神痕迹。
我和李应专电话聊天,很少有因为他忙工作而不能尽兴的时候,只有一个例外,就是他在和朋友吃饭、喝酒时,我便节制少说一点。有天我在闲聊中说:应专,你应该是个还能做更大更多事情的人。我告诉他我给官吏上课十多年来得出一个看人的重要标准,就是看他忙与不忙。老是在忙的人,如果他当局长、县长,就只能当局长、县长了,他这个官已经当到头了;而不忙的人就还有高升空间,如果高升了还是不忙,那就还有高升的空间。我说看你在兴义、上海有几大件工作,但从不见如常人那样在忙所谓“事业”。反倒有时还像个闲得很无聊的人,上QQ下围棋、和我一起游山玩水,偶尔还有和朋友闲坐通宵、说佛论道的无限闲情。所以我认为你“高升”的空间还很大啊,哈哈。
李应专说:你这个“看人”的标准不错,事实的确如此,像焦裕禄、孔繁森等一生忙碌、难有高升潜力和机缘的人,就适合在第一线和贫困地区做具体工作。但看一个人忙与不忙只是看到他的表面,因为忙与不忙都是“心”生外相;而且有的人还会假忙或假闲,把“忙”与“闲”作为官场和商场博弈的手段,那就更看不到真相了。人的本心无所谓忙与不忙,忙人之“心”与闲人之“心”无别。如果不能见到本心,你忙有何用呢?如果见到本心,那还忙什么呢?
一个人到底忙什么,李应专认为所有大忙人都是在忙我所讲的知识折腾。如果你不折腾那些“无中生有”的知识,就会闲的不得了,有什么可忙的啊?应专说:曾经有个僧人问药山惟俨禅师:“我修禅数年始终不得开悟,敬请和尚给我一点指示。”药山禅师说:“我今天给你一句话不难,只是你听了便要马上离去;若是更入思量,就成我的罪过了,不如各自都闭上嘴巴,免得互相连累。”药山禅师如果说一句话,对方就会忙着分辨,因为他还没有开悟,所以药山禅师不作指示。世俗众生都是迷人,都是忙的分辨。我则不辨,所以清闲。即使有人把我告上法庭,我也不辨,我请律师和法官来辨,那你还忙什么呢?有许多分辨,其实是做一种把人误入歧途的无用功,因为那个要分辨的问题本身不存在,就像有个网友问你陈嘉珉“人活着为什么”,他就是在分辨一个不存在的问题。人们思考的问题,多数并不存在,尤其是很多高智商的人颇费思量的因果问题,多是误因误果。对不存在和辨不清的问题,你不要费力去思量,你去思量不单是忙,而且是忙无用功,忙一些荒谬的事情,而且还互相连累。
(陈嘉珉,2006年4月3日)
说人论道:http://www.chinavalue.net/AuthorIndex_Boke.aspx?id=5890#2199
“心”的李应专
comment
1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