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翟智高
流火七月,一条消息火暴古都洛阳:持续了30余年的伊川、汝阳(旧称伊阳)“两伊杜康大战”有望偃旗息鼓,走上大一统之路。
2007年7月3日,在洛阳召开“新时期杜康品牌发展战略部署大会”2007年7月3日,在洛阳召开的“新时期杜康品牌发展战略部署大会”上,河南杜康投资集团董事长刘更申透露:在省、市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2007年,有可能成为杜康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一年。持续30多年的杜康商标战,有可能从此画上句号;持续30多年的杜康‘两伊大战’,将有可能从此烟消云散。因长期内战而举步维艰的杜康事业,将有可能从此轻装蓄势踏上腾飞征程。<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script>
2007年7月3日,在洛阳召开的“新时期杜康品牌发展战略部署大会”上,河南杜康投资集团董事长刘更申透露:在省、市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2007年,有可能成为杜康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一年。持续30多年的杜康商标战,有可能从此画上句号;持续30多年的杜康‘两伊大战’,将有可能从此烟消云散。因长期内战而举步维艰的杜康事业,将有可能从此轻装蓄势踏上腾飞征程。倘若如此,长眠于地下4000年的杜康老人,也可以长出一口气,轻松地笑一笑了。
对于旷日持久的“两伊杜康大战”,人们至今记忆犹新。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河南伊川率先恢复生产杜康酒,后来河南汝阳和陕西白水也相继建起了杜康酒厂,从此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1981年商标法实施后,国家商标总局以伊川杜康“建厂早、质量好、产量大、声誉高”的条件,由该酒厂注册了“杜康牌”商标。
“杜康”商标标识图形是一个圆环,其内是端庄大方的篆字“杜康”二字艺术字体,其寓义是中国只有一个历史名酒“杜康”。
该杜康酒标识属伊川杜康酒厂的原创性设计,享有独立的知识产权。
但1983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又允许汝阳、白水两厂使用。“一家注册,两家使用”商标格局也由此形成。
然而,因为三厂共用同一商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问题和矛盾便暴露出来。30多年来,不断上演“杜康商标战”,并同时衍生出“价格战”、“产品战”、“促销战”等等。从“文攻”到“武斗”,外争市场,内忧分庭,特别是同处一地的伊川杜康和汝阳杜康,甚至在洛阳当地,都要为争抢“蛋糕”而兵戈相向。在洛阳人的印象中,当时整个洛阳城弥漫的,不再是杜康酒千年的醇香,而是同城兄弟间化不开的恩怨情仇。“两伊大战”的戏称即由此而来。
1989年,汝阳杜康意欲自立门户,向国家商标局提出“杜康河”、“杜康泉”、“杜康村”商标注册,得到批准,伊川杜康诉诸法律状告其侵权,拉开长达15年的杜康“商标战”。2004年6月,伊川杜康最终胜诉。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96年,汝阳杜康又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汝阳杜康”商标并获得注册。2006年11月,伊川杜康再次向北京市高院提起行政诉讼,请求撤销商标评审委员会给予汝阳公司注册的“汝阳杜康”商 标。至目前官司还在进行中 。
曾在上个世纪唱响中国大地、曾让河南人一度引以为豪的“杜康”。30多年来,一直处于相互撕扯的尴尬境地,“两伊”间的彼此侵权官司纵横交错,恶斗对骂时有发生。2006年9月,“杜康”痛失商务部颁发的“中华老字号”金字招牌。原因之一就是在彼此打官司的同时,忽视了对历史遗产的呵护与传承。就在杜康家族内讧时,各种与杜康商标近似的商标泛滥,假酒横行,使得杜康商标的市值从鼎盛时的近百亿元,大为缩水。从“杜康”面世,红透中国半边天,到盛极而衰,最后被“中华老字号”逐出门户,商标官司打了20多年,消耗了两家企业很大精力,对企业和品牌伤害都很大。
其实,许多有识之士早就对“杜康大战”不忍于睹,痛彻于心,认为只有实现联合,共谋发展才是光明出路。河南省酒业行业协会会长熊玉亮说:“厂家都把精力放在商标争夺上,导致杜康酒没落,又痛失老字号,可惜!” 他认为,在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中华老字号”,更当以此自勉自励,而不宜你贬我损,终致两败俱伤。“杜康老字号”要想焕发活力,走向统一是最好的结局。” 原中国酒类协会副会长刘锦林,站在全国白酒行业发展趋势的高度指出,品牌的整合统一应该是杜康品牌发展壮大的优选之路,即通过兼并、收购、控股等资本手段,最终达到杜康品牌的统一,让市场上只有一个中国杜康。
河南杜康投资集团是一家多元化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下属白酒生产、房地产开发、建筑安装、餐饮业等七个公司,拥有雄厚实力。
2003年,该集团收购破产后的伊川杜康,围绕“质量杜康、文化杜康”做文章,取得了骄人成绩。在全国白酒质量评比中获得第二名;首批获国家质量优级认证;被商务部等国家六部委公示为“中国名酒”;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其销售收入比改制时增长了5倍多。
二〇〇七年七月一日,中国著名白酒专家沈怡方、梁邦昌、国家级评酒委员吴晓萍、赵书民、王利杰和河南省酒业协会会长熊玉亮等组成专家组,对伊川杜康的酒体风格进行了鉴评,结论如下:
窖香浓郁,陈香明显,绵甜丰满,香味协调,酒体干净,风格典型。
刘更申董事长在谈到杜康品牌整合时说,无论是历史文化还是市场基础,杜康的优势都是白酒行业的佼佼者。为什么杜康长期徘徊发展不起来?最致命的原因就是“三家鼎立,两伊大战”,它损害了杜康品牌在广大消费者心目中的神圣形象,扰乱了经销市场的渠道和价格秩序,浪费了三家杜康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更为惨痛的是,它耽误了杜康品牌三十多年的宝贵时间,而这三十多年正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岁月,使一次次白酒产业的发展机遇与杜康擦肩而过!同样令人惨痛的是,由于自相攻击,使杜康这块天经地义、无可争议的中国名牌,竟长期与“中国名酒”的称号无缘,是她不得不屈辱地委身于中低档品牌的行列。我想,三家杜康的任何一个杜康人,任何一个与杜康有关及关心杜康的人,都无不为此感到痛惜。
往者已矣,来者可追,企业改制、白酒市场向历史文化名酒集中的大趋势为杜康品牌的大整合提供了百年难逢的历史机遇,首先是洛阳的两家杜康应审时度势,权衡利弊,通过整合,走到一起,把杜康事业做大做强。刘更申动情地说,“结束鼎立,实现统一”,这是我几年前的信念,今天这个信念更为强烈也更加坚定了。只要有利于两家杜康走到一起,有利于杜康品牌的弘扬光大,有利于所在地人民的福祉,任何条件都可以谈,如何形式都可以尝试,任何代价和牺牲我们都可以付出。
==========================
{原创} 史料中的杜康酒
下图,位于伊川县的杜康像。
翟智高
杜康造酒在二十四史正史典籍中没有记载,有关杜康造酒最有价值的文献是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其“酉”字条记:“酉,就也,八月黍成可为酒酎。……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从水从酉,酉亦声。一曰造也,吉凶所造也。古者仪狄作酒醪,禹尝之而美,遂疏仪狄。杜康作秫酒”。其“帚”字条记:“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葬长垣”。
《说文解字》中提到的“仪狄作酒醪”,见《战国策·魏策二》: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苑台。酒酣,请鲁君举觞。鲁君兴,避席择言曰: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注云:“帝女,尧或舜的女儿。《博物志》言,仪狄,禹时人”。
《说文解字》中关于“杜康作秫酒”、“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在《太平御览》引《世本》中也有记载:“少康作箕帚,仪狄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作秫酒”。《世本》比《说文解字》年代早,但《世本》原著已失存,有关“杜康造酒”的只言片语散见于后世一些著作的引文中,多有错讹。
《新唐书·王绩传》:“又采杜康,仪狄以来善酒者为谱。李淳风曰:‘君,酒家南董也,所居东南有盘石,立杜康祠祭之,尊为师,以革配’ ”。《文选》注引《与杜康绝交书》曰:“‘杜康,字仲宁,或云黄帝时宰人,号酒泉太守’,按此盖以文为戏之言,未可为典要”。
晋·江统《酒诰》曰:“酒之所兴,乃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历代悠远,经口弥长,稽古五帝,上迈三皇,虽曰贤圣,亦咸斯尝”(见《中国杜康酒志》)。
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明·冯时化《酒史》曰:“酒自仪狄杜康始作,厥后作者日繁,愈出愈奇,南方多糯米,北方多黍米,为品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