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本让我期待但尚未被写出的书


我已经不记得上次为了买一本杂志而特意跑了三个地方、在终于买到之后有一种发自肺腑的满足感是什么时候了。事实上,在过去几年里,纸质的杂志对我来说基本上仅仅是办公桌上每天都会收到的一大摞信封中的内容和机场书店的货架上顺手拾起用来打发飞行时间的工具而已。

 

更令自己不解的事还在后面。我在买到这本杂志后的第一个想法竟然是把今天后面不是非去不可的会全部取消,然后一个人躲到一个安静的小咖啡馆,一--字、一--字地把它一口气读完。文字记者能够给读者带来如此美妙的期盼,这在一切都速食化的今天堪称奇迹。

 

我说的是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四年一度的美国总统大选特辑,一场由多名资深记者历时一年贴身采访奥巴马和麦凯恩阵营后星夜赶制的比好莱坞大片还好莱坞大片的文字盛宴。很多美好的事物都要四年一次。四年一度的美国总统大选特辑就和四年一度的世界杯一样,永远令我向往,并且只要中国足球不混进世界杯永远不会让我失望。

 

从任何一个角度来看,这篇报道都是文字记者团队合作的巅峰之作。全文共七个部分,起承转合如行云流水,跌宕起伏中既有清晰的整体脉络,又有引人入胜的细节描写。虽然报道的全文我在新闻周刊的网站上同样可以看到,但是我宁愿购买一本杂志以表达我对这些记者的感谢和敬意。

 

或许,在这个新媒体异军突起的年代,报纸、杂志和图书作为“纸”质媒体正在受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但是我坚信,优秀的内容永远不会死亡,优秀的新闻记者和优秀的作者永远不会失去工作。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文字如果有一天它们能够出现将同样将会令我充满期待。这些包括:

 

1.        美国财长鲍尔森关于本次金融风暴的自传

 

2.        关于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顷刻间灰飞烟灭的传记

 

3.        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关于iPodiPhone研发和推广历程的自传

 

4.        美国任何一部最火的季播剧(如《24小时》、《越狱》、《迷失》等)制片人的制片手记。

 

5.        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先生的自传

 

6.        柳传志先生关于联想(特别是从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开始的后期发展历程)的自传

 

7.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先生的传记

 

8.        中国电影教父韩三平先生的自传

 

9.        张艺谋导演关于奥运开幕式的自传

 

10.    揭露中国艺术品收藏市场黑幕的传记

  

也许大家注意到了,我希望看到的基本上都是当事人的自传而不是旁观者的解读,特别是那些喜欢发表个人观点的国内作者和记者们的解读。一流的作者和记者对于重要事件和人物可以有一流的观察,但是拜托,千万别试图搭售一流的个人观点,除非你的观点是关于如何做一名一流的作者或记者。

 

 

相关文章

 

《我成了一名记者的粉丝》

 

《玩混搭的<第一财经周刊>

 

《柳传志先生会写一本自传吗》

 

《为什么中文财经报道反而看不明白》

 

《我带哪些刊物上飞机》

 

《山楂树之恋:催泪是因为纯粹》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