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公共情怀


 

社会主义建设读书笔记
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公共情怀
——<<中国:新发展观>>读书笔记
 
 
去年在清华常听清华的同学说起胡鞍刚的学术成就,开始总以为大师者必不追风搞学问,胡的很多文章见报,几乎都是一段时期的热点问题,今年又在清华同学的推荐下,我买了一本胡教授的书《中国:新发展观》,刚看完导言,起初的不以为然就被大师的研究深度所折服,很惭愧自己的浅薄的陈见,看来该书对发展新我也很有成效。
 
该书作者胡鞍钢现为中国科学院及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著名教授,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国情研究专家,其所写的文章和研究成果得到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在某种程度上说,胡教授关于国情的论文已经影响国家的决策,达到了古代文人的最高理想“达者兼济天下”,其多年来的国情研究成果已经奠定了其国内第一人的地位。
 
该书出版于非典之后,正是国家思考新的发展思路之时,在旧有的GDP发展观指导下,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同时,社会危机,环境危机,资源危机等重重危机十面埋伏,形势越来越严峻,国外舆论也在预测“中国即将崩溃”,正是在此背景下,作者以一名公共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冷静理性地对中国国情现状进行深入观察研究,提出了新的发展观,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一步稳定健康地前行指明了方向。
 
新发展观全书分七部分,第一部分导言系统论述了新发展观和协调发展战略,后面个部分分别从制度建设,社会稳定,科技发展,地区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的层面上来阐述新发展观的内涵与实质,后记部分总结了中国历史上的失误教训,支出中国需要决策思想库,需要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专业化。
 
该书在导言里提出中国目前面临的五大挑战,1,城乡差距扩大,2,地区发展差距扩大,3,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平衡,4,环境资源与发展不协调,5,经济发展与就业增长不协调,在后面的几部分都分别对以上几个危机也即挑战进行分析,同时以全新的发展观提出科学对策建议,尤其对环境问题,作者以政府的作为名义提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确根本在于必须要有个强烈的政治意愿,也即需要政府的强力推进,比如要实现真正的法治,法治是解决环境为题的根本,法治下的政府也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从强制命令型到强调利用市场手段,向社会放权,对公众开放信息,增加环境投资比例,加强水资源管理首先要提高水价优化资源使用率,其次调整污水收费,收费标准不能低于污染治理的边际成本,在加强土地管理方面指出,目前中国缺少有效的机构,机制以及财政能力,必须要加强法律建设,增强公众生态保护意识,加大资金投入等,在控制空气污染方面,强调一市场手段管理的重要性,从终端治理到源头预防,应采用清洁生产法,为最终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提供法律基础。
 
全书贯穿着一名公共知识分子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人文情怀,敢于直书中国的危机,敢于以公共知识分子应有的良知进行科学理性分析进而向有关部门决策者提出自己的建议,用作者的话说,“一个学者的勇气是来自于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执着追求”,正是有着这份勇气给了作者无限的激情去关注社会的贫穷落后,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关注失业,关注环境恶化,关注人们的思想危机,并为解决这些危机问题殚尽竭虑,发挥自己优秀的学术专长,运用自己的杰出的才华,提出了非常有建设性的对策建议,有的建议已经被采纳,形成了具有正的外部性的公共决策,作者将他这一影响国家决策的过程称为“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知识贡献”,他成功地通过影响决策来引导社会潮流,推动社会观念,进而推动社会发展,
 
作者以学者特有的严谨的思维,冷静理性地提出要准确理解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含义,作者极具有前瞻性的忧虑“我担心各地区一哄而起,不顾其自身发展条件和环境,提出不确当的发展目标,如率先多少年实现小康社会等,在一个人口众多,抵御辽阔,个地区差异甚大的中国,要实现任何一个目标都要比我们想象的压迫复杂困难的多。”。他进而讨论了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如何全面准确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真实含义,为何要在未来二十年实现小康社会,这对个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意味着什么,啥是小康社会?有何指标?如何衡量?个地区处于的发展阶段,如何断定她的发展阶段,不同地区如何提出适应自己地区的的区情又是积极进取的发展目标?这一系列的问题逻辑清晰地向我们展现了解决负责问题的思路,作者极有创新性地给我们提出了一条个地区普遍适用的实现小康的路径,对于落后地区那就是结合个地区自己的情况,分三个阶段实现,分别是:缩小经济差距,缩小社会发展差距,缩小人类发展差距,这个思路的宗旨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要提高人类发展水平,提高人力资本,而这些远比提高人均收入要更重要。
 
看完了该书,收获很多,同时也产生了又一个强烈的愿望,一定要通读所有胡教授的文章,读他的学问,远比在一些教科书上学到的要多,也更有现实意义,体现了公共管理知识分子经世济用的追求,正是这种追求使胡在该书的最后写下了这样的自勉“我不会停止,也无法停止学习,思索,研究和写作”,我也决心以此来追随胡教授的思想境界而上下求索!